


近年来,极端天气正变为“新常态”,导致小麦冻害、干旱、病虫害等灾害多发重发,已影响到小麦产能的提升。为高标准、高质量种足种好今年冬小麦,夯实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基础,国家、山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有关专家在分析我省小麦单产纪录屡创新高,连续三年水、旱地平均亩产突破700公斤,而全省平均亩产不到310公斤,严重制约着我省小麦总产提高的突出问题,提出2023年冬小麦播种技术建议,供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麦农参考,为我省小麦持续增产奠定高产基础。
一、因地制宜选用小麦良种,高产稳产优质并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综合考虑本地生态条件、地力、生产水平,不同品种的抗旱、抗寒、抗病、抗倒等特性,优化品种布局和品质结构,因地制宜选用小麦良种,扩大强筋、中强筋小麦和糯小麦、黑小麦、富硒小麦等特色专用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南部中熟冬麦区的运城、临汾和晋城市南片等地宜选用春季发育平稳、抗寒、抗倒的冬性、半冬性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中部晚熟冬麦区的晋城市北片、长治、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宜选择抗冻能力强、抗倒伏性好冬性、强冬性中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冬春小麦混播区的忻州、朔州等地宜选用强冬性小麦品种。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杜绝旱地种植水地品种,以免大旱之年造成大幅减产。2023年小麦主推品种推荐如下:
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济麦22、品育8012、鲁原502、临麦5311、晋麦109号等,强筋和中强筋品种有济麦23、济麦44、晋麦95、中麦578等;示范推广云麦766、烟农1212、晋麦110号、沃麦19和马兰1号等。旱地:临丰3号、临旱8号、晋麦102号、品育8161、运旱139-1和运旱805等,强筋和中强筋品种有晋麦92号、运旱618、运旱115和晋麦101号等;示范推广运旱1392、金麦919和中麦36等。
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长麦251、晋太146、长6794和中麦175等;旱地:长6878、太1305、泽麦3号和长6990等。
种子质量应无淋雨、无穗发芽、无破损、籽粒饱满均匀,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为一播全苗奠定基础。
二、精细整地,打好麦播基础
以“深(耕深25厘米以上或深松30厘米)、细(耕层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平(田面平整)、松(土粒松碎)、净(田面清洁,无杂草、秸秆)实(上虚下实)”为标准,突出抓好深耕或深松、镇压等规范化整地技术,创造适播种床,打好麦播基础。一是对秸秆还田地块,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二是对连续旋耕2~3年的地块,要进行深耕或深松一次,耕后及时机械整平、镇压,以保证种床上虚下实,有利出全苗和幼苗生长。三是旋耕整地按照“深旋浅播”原则进行,即秸秆粉碎后先深旋耕一遍,旋耕深度15厘米以上,然后浅旋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四是各类麦田都要做到播前播后镇压耙实。播前镇压可压碎坷垃、塌实耕层;播后镇压可使土壤与种子紧密接触,利于种子快速吸水出苗,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五是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根据农田耕种需要,选用适宜的农业机械,提高整地质量。
三、绿色高效平衡施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
根据我省麦田土壤肥力情况和产量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高效平衡施肥技术,按照“高氮中磷低钾、补中微量元素”施肥或选用复合肥;一般地块亩施腐熟堆肥(农家肥)1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200~300公斤。杜绝牛羊粪直接还田。推荐(N-P2O5-K2O)25-15-5、30-16-5复合肥或相近配方。
旱地田块。亩施配方肥40~45公斤,春季视苗情趁墒追肥。
水地田块。亩产600公斤以上,亩施配方肥60公斤,多元微肥1~2公斤。亩产500~600公斤,亩施配方肥55公斤,多元微肥1公斤。亩产400~500公斤,亩施配方肥50公斤,多元微肥1公斤。采用化肥深施技术,杜绝地表撒施。
四、播前拌种或土壤处理,绿色防控病虫害
我省小麦的病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红蜘蛛、麦穗蚜、锈病和白粉病等。近年来,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和吸浆虫等病虫也有发生,特别是赤霉病、茎基腐病和黑穗病等病害发生范围呈扩大趋势。种子处理是有效控制土传、种传病害、地下害虫及穗前蚜虫危害的关键措施。播前选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20~40毫升兑水180毫升拌种或包衣10公斤麦种,或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毫升兑水200毫升拌种或包衣10公斤麦种,或45%烯肟·苯·噻虫悬浮种衣剂50克兑水150毫升拌种或包衣10公斤麦种。杜绝“白籽”下地。土壤处理应在整地时进行,病害发生较重田块,应用五氯硝基苯,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地下害虫较重田块,应用辛硫磷乳油,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拌细砂土20公斤,均匀撒于地表旋耕入土。大力推广植保专业化服务合作社牵头,以整乡、整村统一机械包衣拌种或土壤处理,提高防效,确保小麦出苗齐、匀、全、壮。
五、“四适”播种,奠定壮苗基础
一是适期播种。冬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春性品种为12~14℃。结合我省各地气象条件和主栽品种特征特性,一般南部麦区适播期:水地为10月5日~15日,旱地为9月28日~10月10日;中部麦区适播期:水地为10月1日~10日,旱地为9月25日~10月5日。同一生态区域冬性强品种早播,半冬性品种晚播。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应在适播期内适当晚播。
二是适量播种。近年来,我省小麦播量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个别地块基本苗超过60万/亩,造成冬前麦苗过密、细弱窜高,株高超过30厘米,抗寒能力降低、越冬死苗。因此,严格控制基本苗,建立合理的苗期群体十分必要。适播期内,水地亩基本苗25万左右,旱地亩基本苗15~20万。水地小麦条播亩播量12.5~15.0公斤,撒播亩播量17.5~20.0公斤;旱地小麦亩播量7.5~10.0公斤,地膜覆盖小麦亩播量7.0~8.0公斤。整地质量差或表墒差的地块,应亩增加播量1.0~2.5公斤;高肥力地块可亩减少播量1~2公斤,早播或晚播应相应减少或增加播种量,按每天0.25~0.5公斤减增。
三是适墒播种。适墒播种是保证苗齐苗全,实现一播全苗的主要环节,是增强苗期抗旱抗冻能力、实现壮苗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小麦播种时,最适墒情是耕层0~20厘米土壤质量含水量在17%左右(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土壤墒情低于14%(土壤相对含水量60%左右)时需造墒播种。在小麦适播期范围内,“宁可造墒适当晚播几天,也不要干籽播种种歉墒麦”,确保做到足墒播种,一播全苗。旱地可增加播深或重镇压,促进出苗,提高出苗率。
四是适深播种。小麦最佳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过深,造成深播弱苗;播种过浅,分蘖节外露,造成冬季死苗。播种时,播种机要匀速前进,下籽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特别是旋耕整地播种时,按照“深旋浅播”原则进行,即秸秆粉碎后先深旋耕一遍,旋耕深度20厘米以上,然后浅旋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
六、大力推广小麦绿色产能提升技术
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积极示范绿色高质高效新品种和小麦产能提升技术。旱地推广“旱地小麦一优四改绿色栽培技术”、“小麦探墒沟播适水减肥抗旱栽培技术”。水地推广“冬水前移两增一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小麦宽幅匀播绿色增产技术”,有条件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引进推广“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技术”和“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高质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