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重庆,消防员们整装待发。抗战后期,重庆成为抗战大本营的指挥中心。因此,日军飞机常飞到重庆上空进行频繁的轰炸。每当日军轰炸后,城市中大火四起,浓烟滚滚,一片狼藉。市民们躲进防空洞中胆战心惊。消防队任务极为繁重。他们要时刻冒着生命危险消烟灭火。但在每位消防员的眼中没有一丝的恐惧不安。他们不仅没有流露出疲惫的神情,还时刻保持着坚定的目光。他们知道肩上的责任无比的重要。

一九四十年代,老北京的地摊经济相当火爆。 许多小贩在街头摆摊养家糊口。有的小贩挑着担子随便支一个简单的小摊子。这种小摊相当灵活机动,随走随卖。有的小贩则有固定的摊子。一般这种位置人流量相当高。此时,北京的地摊上少不了两种货物:一种是又大又甜的柿子,另一种则是人人喜欢吃的生花生。与现在不同的是,这些小贩不用杆秤,而会将货物平均摆成一摊摊的售卖。这一摊摊的花生价格都是一样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几个孩子与老人戴着棉帽,身穿棉袄、棉裤,盘腿坐在“小船”上。船主人手套棉手套,矗立船头手持一根长木棍撑船。其实,在北方,这个像小船的交通工具被称为“冰车”或“冰床子”。北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由于冰上非常地滑,不论孩子还是老人走在上面相当危险。但有时她们抄近路又不得不在冰上走。这时,她们就需要这种冰床子交通工具。老人与孩子坐在上面悠闲自在。

一九三九年,北京阜成门外慈寿寺和周边农村的菜农在汲水灌溉。这些菜农的菜地离家很近,甚至在屋前屋后就是菜地。菜农在菜地边垒砌了水沟并在合适的位置挖了水井。每当菜地干旱了,这些菜农就会从水井里汲水从水沟流向各块菜地地头。尤其在夏天,孩子们跟着父母来到菜地水井与水沟旁。懂事的孩子会帮着父母将水沟里的水用水桶浇到菜地里 ,而顽皮的孩子坐在水沟旁玩耍嬉闹。干完活后,他们就回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