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家看到了重点吗?养老规划,不是等你40岁、50岁才开始考虑的事,到那个时候,如果手里没钱,就真的要继续工作到老了。
前几天发了一篇湘姐的生活,我的梦,里面聊了聊“FIRE计划”和提前退休。
她姐通过留言发现,一些活儿少待遇好的人,其实是不愿意提前退休的,因为上着班也不累,退休反而拿钱少了。而对于大多数苦哈哈的打工族来说,别说提前退休了,一听到延迟退休这词儿,就感觉像有一座大山要压过来。
其实大家不用太悲观,退休不退休,一方面在于政策,另一方面也在于你自己的选择——只要你有条件有意愿,啥时候退休都行。
所以最重要的,养老还是多多靠自己,越早规划压力越小。
我们稍微理想化一点,以每月只攒1000元、投资收益率5%-10%为例,不同年龄开始攒钱,到50岁、60岁的时候,攒到的金额差异巨大,如下图:

而如果年轻的时候早做规划,也是有底气提前退休的。
既然要开始储备养老金了,该怎么做呢?
先搞明白攒养老金这个长期目标,跟其他目标相比有什么独特性。
我简单梳理了一下,总结了5个特点:
1,积攒过程和使用时间特别长
不同于我们的旅行、买房、买车、子女教育等理财目标,攒养老金不仅过程长,而且使用的时间也长,会贯穿我们一生,与生命等长。
2,养老钱要保证安全稳定
我们可以不去旅行、不买房、不买车,甚至可以做丁克一族不生孩子,但我们一定会变老,老了之后要想生活品质不掉线,养老金一定不能少,可以说养老金才是真正的「刚需」。
所以我们以养老为目标的投资一定要追求长期的安全稳定才行,特别是临近退休时点,不能有任何闪失。不过考虑到积攒的过程长,短期内的出现些许波动是可以接受的。
3,专属养老账户,不随意挪用
正因为养老金是刚需,所以我们要专款专用,不能半途而废。
4,投资时收益也不能丢
虽然这笔钱要确保稳定,但并不意味着收益可以忽略。如果收益太低,连通胀都跑不赢的话,努力攒了几十年的养老金,可能到退休时会发现还是不够用。所以在稳定的大前提下,我们还要尽量让收益更高。
5,满足未来的流动性需求
虽然养老金的使用是在几十年后,但是未来总有一个时点,我们要每月或者每年从当前的养老金账户中不断提取资金使用,所以投资时的流动性也要得到满足。
基于确定性、安全性、与生命等长等特点来考虑的话,从目前我们普通人能够得上的大类资产来说,可以选取固定收益类和浮动收益类,这两类资产进行配置。
具体到产品,其实可以重点这些:
固收类:年金险、银行存款产品和国债
浮动收益类:公募基金,包括经过市场验证的基金组合、专门为养老设计的养老目标基金、或是单独选择基金,并进行长期的定投计划。
来简单介绍一下上述这四类产品:
1,年金险
年金险是以被保险人生存为给付条件,并按约定的时间间隔分期给付生存保险金的人身保险。
简单说,就是我们把一定的资金按照缴费规定的频次投入年金险中,这部分资金就转换成了年金,之后到了约定的时间里,保险公司会按照之前约定好的频率,定期给我们付钱,跟按月领取的基础养老金类似。
之所以说它适合我们做养老金的储蓄工具,因为当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年金险产品是在5-10年后才开始返钱,期间也不能随意取出,因此,它是一个密封性很好的“储蓄罐”。
再加上年金险能确保本金的安全,3%左右的收益也是写进合同里的,而且长时间持有还能看到复利带来的收益,所以,它符合安全稳定和收益这两个必备要素。
并且年金险还可以自己设定领取方式,可以按年领,也可以按月或者一次性领取,流动性也有保障,综合来看确实是非常靠谱的产品选择之一。
2,银行存款产品
像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这类存款产品,不仅资金安全有保障,而且收益也比普通的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略高一些,所以同样适合我们储备养老金。不过利率波动会受市场利率的影响,无法锁定长期利率。
3,国债
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当前3年期和5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分别是2.85%和2.97%,收益率也在下行,但胜在安全。
4,公募基金
基金投资的是一揽子股票和债券,可将股市或者债市的风险尽可能的做到分散,有效规避风险。而且基金可投资的种类有很多,组合配置相对更有优势。
比如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商品型,投资股市可以、投资债市也可以、投资黄金、石油、房地产都可以,而且还有投资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因此是一个很好的配置工具。
如果你具备一定的选基能力,那么自己挑选质地优良的基金,可以进行长期的定投;但如果你还不具备挑选基金的能力,可以直接选择经过市场验证过的,专注长期资产配置的基金组合,或者养老目标基金。
这几类产品到底该如何搭配,才能为我们筑起一道相对稳固的养老金储蓄池呢?
不妨来看社区两位财蜜的配置思路。
低风险投资是家庭金融资产的安全垫
By@霞飞
从去年开始,失业和降薪天天在耳边。我们单位也开始轮流休无薪假了,这时候还能悠闲享受假期的人一定是家底丰厚的人。把家庭资产打理得能抗住疫情和股基双跌的也是能力比较强的人了。同时也能体现出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我是40+的中青年了,在理财上经过这十几年的洗礼,配置风格偏向稳健,配置的产品也比较多。
一、保险配置
终身重疾险保额70万;百万医疗、意外险、年金险都配置了,目前大部分重疾险都交满期了,目前每年还要交的是一份重疾和年金险。
在十几年前我就咨询保险公司购买这种年金险了,但是性价比真的没有小她的几个产品高。以前也分享过,我买年金险主要是目前交的社保都是比较低档的。退休可能温饱都不够,又怕年龄大了,守不住自己的存款,所以购买年金险是我最好的选择,自己安心,孩子也少操心。
目前年龄大了,身体总有小毛小病的,重疾险是买不进了,幸亏自己趁年轻时买了一部分,不至于裸奔!所以买重疾一定要趁自己年轻身体健康时。年金险有3份,退休后每月可领取3500元左右。
二、基金、股票——占金融资产40%
主要基金投的比较多,而基金里还有一部分是低风险的债券基金,但今年也是亏本的。基金里还有一个高风险的母基金,其实我很喜欢这种产品,年限长,基本年化百分之十是有的,就是现在购买起点太高了。我家每年能不能超额完成理财目标就是靠这些风险资产了。
三、安全垫:大额存单、国债、固收理财、储蓄型保险占资产50%
这些产品都是收固定利息的,其中有月付息也有到期还本付息的。目前月付息的每月可收到4600元。即使都是固收产品,我也本着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想法,把钱分在多个产品里,利息从4.02%-12%都有。
其中储蓄型保险产品买的是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当时还嫌弃4.7%利息有点低的,现在找都找不到这么高的产品了。
其实储蓄型保险比一般的固收产品还多一个保险功能,当时经理推荐我的时候,我没有犹豫太多,本着分散配置就买了。市面上供我们普通人选择的产品不多,当然如果够着私人银行的客户选择还是挺多的,毕竟资金量大啊。
四、实体投资——占资产10%
两个投资店,即使是疫情也从来没亏过,带来的收益很不错。
我家基本都是靠以上四项收入来完成每年资金积累。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积累的本金和资产的均衡配置。即使在当下都不景气的现状下,也能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为了提前退休,我要稳稳的幸福
By@我是小白蛇1d17
自从定了下长期目标:40岁退休,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再靠上班维持生计。我就开始了低风险配置的布局,手中资金不多,但是我打算逐步布局,慢慢完善。
比如,今年手里有点钱了,我布局这个资产,明年又攒下一些钱了,我布局另外一个资产。一点点积累起来,把一个大大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制定计划去实现它。
一、房产投资
我觉得住宅房产投资算是非常低风险的投资了,除了自己居住的房子外投资一套是很有必要的。选对了房子,一方面可以享受房价上涨的增值(跑赢通货膨胀没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收取租金,而且租金也会随着通货膨胀递增的。等到退休了,什么不用管,安心收租金就好了。
记得10年前我在西安租个两居的房子1000块钱,现在租个一居的房子都要1500左右了,更不要说两居了。再过10年,租金比现在贵也是必然的呀,毕竟,现金在不断贬值。
长期目标:保持1套自住房,1套投资房收租金,退休钱还清房贷,退休了安心做个包租婆。
二、长期教育金
大概三年前,手里也没什么钱,就想着给女儿买一份教育金。选了一款长期缴费的储蓄险产品,长期综合复利4%,每年缴费1万,截止目前已经交了3年了。这个可是写进保险合同里面的,可以锁定长期收益。银行存款最多也就存5年,收益只会越来越低。
目前市场上想找到复利4%的储蓄险产品应该是很难了,这笔钱就是确保不被挪用,长期积累,等女儿上大学了,取出来用。如果到时候不需要用,可以继续存着,什么时候女儿有需求了,再拿出来用。
目前这笔钱占比还比较低,考虑在三五年内把这笔资产占比追加到20%左右。
长期目标:年年存钱,研究一下如果能加保再加点。女儿18岁以后,再告诉她这笔钱,有紧急需求了,再考虑取出。
三、中期银行存款
慢慢布局一些5年期银行存款。虽然现在利率大不如从前了,但这是真正0风险的投资啊。买入之后完全不用操心,而且也算是有效能守住钱的手段。
不怕麻烦,多对比几家银行的收益,可以选本地商业银行的。50万以内不担心,利率又高,可以搞起来。这个不着急,慢慢布局起来,每个月能存2000块也是好的,积少成多。
长期目标:40岁之前可以积累30到50万银行存款产品。
四、短期理财
短期理财就比较多元化了。比如各个银行的R1和R2风险的理财、货币基金、还有一些固收+,还买了一些她理财的7天银行存款(这个是真香,没风险,收益也可以,随时可以取出)都是不错的选择。
就是要风险低一些,灵活性好一些,收益嘛,就不要太追求了。毕竟风险性、灵活性、收益率三者要综合权衡的,看自己要什么。
要想实现提前退休,低风险投资一定要尽早安排起来。我的计划是退休的时候低风险资产要占到全部资产的70%左右(房产不算)。这样就可以安心退休去做喜欢的事情了,外部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对心态影响也不大。
来源: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