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八月半、团圆节等,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今年中秋节不一般,是“青龙五合团圆日,月正圆时人莫归”。记得做3事忌2事,守望财进福气。有啥说法?建议提前了解。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先秦时代,那时候人们相当崇拜太阳、月亮和山川等,于是也就有了祭天地,祭日月的礼仪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书于汉代的《礼记》中就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记载,其中“夕月”指的就是祭月。可见在汉代以前秋季祭月的习俗就已存在,不过那时这还只是皇家的礼仪。

汉魏时期,祭月的习俗开始走向民间。这时正值秋收,人们聚在一起欢度丰收,同时也举行仪式酬谢神灵馈赠。

此宋时中秋成为正式节日,据《东京梦华录》中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宇之声,宛若云外。可见当时中秋夜晚民间祭月、赏月时喧闹而美好的情景。

人们在中秋节前三、五日便开始准备,布置厅堂、购置新鲜瓜果,做各种小吃及应节之物,在外谋生的人以及归宁的妇人也会早早归来,与家人团圆同庆。

中秋做3事

1·祭月、祭祖:在古代,人们会在中秋节晚上月亮初升之时,在庭院中设置香案,摆上月饼糕点、新鲜瓜果等,对着月亮进行拜祭,求福佑、求进财等。

拜祭仪式通常只有女士参与,《燕京岁时记》中就有中秋夜“置瓜果于庭以供月,惟供月时男子多不祭拜”的记载。认为“月为阴之精”,男士祭拜会招致不顺。

在传统文化里,中秋是举家团圆的日子,自然也不能忘记祖先。所以人们在中秋节的下午摆台设祭,献上各色祭品、美食美酒等祭拜祖先,祭毕合家同食。

2·观潮: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八月望日。此时太阳和月亮分别居于地球两边,两者相互作用生出巨大的引力,引发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甚为壮观,引得人们争相“观潮”。

在1073年的中秋节,大诗人苏东坡就曾前往观潮,并留下千古名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唐代诗人赵嘏也写过“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的名句。

观潮以钱塘最盛,据《梦梁录》中载: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称钱塘之潮最为壮观,持续时间也长,从八月十四一直到八月十八都可前往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中秋占事、求子:古代人多喜欢在特殊的日子以自然景观来“占事”,中秋也不例外。北宋《琐碎录》中就有“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麦不实”的说法,称如果中秋节阴雨无月为不吉。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中秋夜“摸秋求子”“送瓜求子”等的习俗。古籍中称“夜分私取园瓜,谓之摸秋,以兆生子”,称趁夜摸取,摸得瓜者得男,摸得豆者得女等。

还有人会在中秋之前数日“窃冬瓜一个,彩绘面目,以衣裹之”,在中秋晚送至“娶妇数年不育者”,称可一举得子。

中秋忌2事:

1·远行莫归:今年中秋节是辛酉月的庚寅日,酉月为秋季仲月,逢寅日为“归忌”。古代人认为“子生一阳、丑生二阳,寅生三阳”,寅为“三阳开泰”之象。

阳气的本性是发散和上升,不能退降或反归。所以歌曰“四孟逢丑四仲寅,四季逢子不归人”。《广圣历》中说:其日忌远行、归家、移徙、娶妇。并且酉月的寅日又是黄沙日,也不宜出行。

2·守财不耗:今年八月十六是酉月卯日,酉和卯相对是大耗。八月十五居前一日,就是小耗。小耗虽然没有大耗那么严重,但也有破财、消耗的意思。

并且中秋节这天也是建除十二神中的执日,“执”有执持、攥紧等意思,所以此日宜守财勿使有耗。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庚寅日,也是四季“五合日”之一的金石合,宜团圆合美,不宜争执离别;酉月以寅日起青龙,中秋节逢合日和青龙日,宜晴不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