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要求枪决一军区干部,毛主席:给他条活路,事后看很高明

历史详说官
2023-09-21 11:19山西

前言

1940年的一天,朱德、彭德怀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向毛主席递交了一份关于处理晋察冀军区干部杨上堃(kūn)的报告,并要求枪决此人。
毛主席在看完报告后,微微摇了摇头,直言:“不能杀!”
杨上堃究竟是何人,他又犯了什么错?朱德元帅和彭德怀元帅为何要求处决此人?而毛主席为何说“不能杀”呢?事情的结果又如何呢?故事还得从杨上堃的人生路开始说起......

战功赫赫
1914年,杨上堃(kūn)出生于江西兴国江北镇华坪村的一户贫苦农民人家,在他年幼的时候,父亲因得了重病,没钱医治而去世了,为了填补家用,杨上堃的姐姐也被迫做了地主家的童养媳,未成年的哥哥则是去给地主打工。
贫困交加的遭遇,使年幼的杨上堃在心灵上埋下了对地主的深刻仇恨,也点燃了他心中反抗的火种,自那时起,杨上堃就想着迟早有一天能为自己、为穷苦老百姓求得翻身解放的契机。
在不久后,杨上堃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1929年4月,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四军第三纵队打下了兴国县城,并派武装工作队到各村组建乡村苏维埃政权,建立革命武装。
当红四军来到兴国县城后,杨上堃经过多方观察,发现红军战士们对待人民群众热情、亲切,还常常帮助老百姓,就这样,杨上堃经常跑来同武装工作队一起工作,他帮助红军队伍贴标语、送信、站岗、放哨,和群众一起打土豪劣绅。
1930年10月,杨上堃参加了兴国赤卫大队,1931年1月,他加入了红军队伍,1932年,中央为开辟革命根据地,组建东路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东征福建漳州,而杨上堃在漳州之战中,表现十分英勇,始终坚守着阵地,不久后,他便在李绍彬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此后打仗的岁月里,杨上堃始终冲在最前线,不怕艰苦也不畏死亡,1934年6月,杨上堃升任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后来,在长征过程中,杨上堃作为红四团先头连长,他与战士们一同立下不少战功......

1934年12月,红军主力部队来到乌江边界,当时的处境对于红军部队来说是十分艰险的。前有贵州军阀王家烈一个师堵截,后有蒋介石主力薛岳兵团两个纵队十几万人的追击,整个中央红军云集在乌江南岸,稍有不慎,红军队伍便会满盘皆输,一时间,强渡乌江迫在眉睫
由于乌江两岸高山壁立,江面宽百米,两岸又有敌军排哨、工事,在经过一番商议后,师政委刘亚楼等领导人决定把抢渡的任务交给了杨上堃所在的红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