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以“口吃”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时,层出不穷的咨询和讨论几乎充斥了整个版面。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口吃带给很多人的往往是较为悲惨的回忆和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口吃,不少人从小就受到了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嘲弄,甚至就连家人也会因为口吃而横加指责。于是,不少口吃者因此养成了自卑、怯懦的性格。

而我们今天的故事则开始于南京中心的一位口吃学员,他就是因为口吃而变得自卑易怒。那么,南京中心的语言矫正师到底是如何帮助他改变的呢

这个孩子是怎么“突然”口吃的?

“大概是两年多前吧,那个时候我因为疫情防控比较忙,所以在家里的时候脾气也比较冲,孩子呢有时候又比较调皮,在我眼前晃的时候就忍不住发了脾气。”

“这种事应该不止一次吧?”南京中心的主任插了一句。

“挺多次了其实,而且有好几次我都忍不住打了孩子。反正从那以后,我感觉就跟孩子之间越来越远,以前我回家他还能主动来接我,后来见到我就跑。”

“那你是怎么发现孩子口吃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是孩子奶奶发现的,老人时不时过来帮我们看孩子,偶然间就意识到了张哲浩(化名)说话时有点结巴,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了回来告诉我说是‘口吃’。”

主任通过与浩浩妈妈的聊天这才得知,原来孩子早在两年多前就已经有频繁的口吃问题了,但在问及为什么这两年多来都没有改变时,孩子的妈妈却缄口不言,将话题引到了其他地方。

虽然疑惑,但主任表示“有可能的话先带孩子做个评估,确定当前的语言问题程度和语言状态后再决定要不要矫正”

在主任看来,浩浩这个孩子的口吃问题有一大半来自家庭,甚至就来自父母陪伴时间的缺失和没来由对孩子的呵斥。种种因素叠加导致孩子不仅形成了口吃问题,还将原本开朗活泼的孩子变成了现如今的自卑儿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主任就关注到了浩浩的表现:不活跃、低着头摆弄手指,视线几乎没有放到过妈妈的身上

不被认同的语言矫正

再三考虑了主任的建议后,浩浩的妈妈表示自己只是带孩子过来做个咨询,语言矫正感觉不是很管用,她更希望带孩子回家干预。

对此,主任虽然有所遗憾,但还是尊重浩浩妈妈的决定,只是建议她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语言状态、行为以及性格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逼孩子,而是应该多鼓励鼓励孩子,激发他主动练习的兴趣。

其实主任也能理解浩浩妈妈的想法,初次接触语言矫正的家庭往往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忧,比如“语言矫正到底管不管用?”“万一上了课也没有改变怎么办?”

对此,主任一般会展示矫正成功的案例给家长观看,并且对家长们的疑问一一答复,让他们把心放到肚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过了半个多月,浩浩妈妈打电话给南京中心的主任,这次她想具体了解一下语言矫正的相关问题——在过去的半个月里,一家人因为孩子的问题搞得精疲力竭,不仅孩子“摆烂”,全家人也失去了一开始的激情。

连连感谢的父母

虽然浩浩已经在这里接受过一次语言咨询和评估,但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主任建议最好是重新评估一次,好把握孩子最准确的语言情况。

好在半个月的折腾并未导致“难发性口吃”继续加重,主任和孩子的父母松了一口气。

确定了小朋友的语言情况,接下来就是创建语言数据模型和制定完整的训练大纲和目标计划,这一步非常重要,可以说决定了孩子的语言进度情况。

在具体的语言计划确定后,浩浩就要正式上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此之前,老师需要先解决孩子的性格和情绪问题——因为妈妈的持续打击和斥责,孩子的性格已经极度自卑了,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孩子的语言问题也难以解决。

就这样,三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浩浩也慢慢阳光开朗了起来,语言能力也有了质变的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结课当天,全家人都来观看浩浩最后一节课的语言能力展示。结束后,孩子的父母找到主任连连感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