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是真的无情,圣人也有感情!那与凡夫的爱恨有什么区别?

玩心帮
2023-09-23 07:00湖南
关注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前面我们已经深入讲了“喜怒哀乐”的情绪,今天来深入聊聊‘中和’如何应用于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绪未发则是‘中’之本体,情绪已发,但还在‘中’的范围,没有出现“过与不及”,就是“发而中节之‘和’”。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忽然收到家信一封,说儿子病危,他心里万分忧愁,不能忍受。
此时,王阳明却说:“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优,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
这里体现的就是《大学》里说的:“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此刻,不管陆澄做什么事情,都无法专注,心只会偏向对儿子的担忧,无法活在当下。
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天理当忧,儿子病危怎么可能不忧?所以“一向忧苦”。

但王阳明却说,这就是情绪已发后,着了私意,然后导致情绪出现了“过与不及”,于是偏离了中正之体。
所以王阳明说“此时正是用功的好时机”,也就是让陆澄“致中和”,也就是“慎独”,用《大学》里的话讲就是“格物”。
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别人孩子病危,却告诉他不要太担忧,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对凡夫来说确实如此,因为你的担忧也改变不了什么,难道就不能担忧吗?难道圣人都是无情的吗?
要知道,孔子听到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去世时,也是悲痛万分,可见圣人也是有情绪的,关于这一点上一篇文章有详细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