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ID: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本文原题《小戏子的痴情叫宝玉悟到了什么》。

作者
慌了个张
老天爷又洋洋洒洒漫天飘起了雪花,既没人请它,又没人厌它,可见这就是对我们这片土地的一种眷恋。虽然说,这冬天也不等这雪花照样过得去,可到底是感觉缺了点什么,总不及这不期而至的应景与气派。
近期我间错着同时看几种红学的书,有所调剂,又相互之间有所提醒或有所启发,以期随时能引起一点思考与心得。今天看到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分析贾母的一句话。
贾母道:“提起姐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确,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白先生据此就说:
这句话讲得已经差不多了,已经定调了,贾母心中已经看中宝钗了。最后贾母选宝钗为孙媳妇,不是偶然。这个老太太很精明的,她都看在眼里,她当然也有她的计算。
还看120回本的情节讲袭人跟宝玉说:
“老爷做主,娶的是宝姑娘。”
我是不同意这种分析和观点的。我一直倾向于认为,宝玉的婚事,贾母活着,还是贾母说了算,绝不会是贾政做主。而且我还认为,贾母心里默定了黛玉,但嘴上一直不挑明,因为贾母与王夫人、元妃甚至薛姨妈在宝玉婚姻问题上有分歧有斗争,时而弄点烟雾弹,搞点障眼法,态度很暧昧,但从来不吐半个字,叫人猜不透她老人家的心思。而最后的结局非常意外且更加悲剧,黛玉泪尽而亡,宝玉娶了宝钗,让贾母“心事终虚化”。然而这个安排,也不是我主观臆想出来的,在前八十回里已有暗示。

这还得从宝玉与梨香院小戏子的接触有所感悟说起。第三十回龄官画蔷是宝玉关注到的一个女孩子,到第三十六回他想听戏解闷,来梨香院才搞清楚,那个女孩子就是龄官。龄官病着,不搭理宝玉,却和贾蔷好。宝玉讨了个没趣,回来就和袭人长叹——
说道:“……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看来我竟不能全得。从此后,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宝玉从这时起才明白过来,他可以对所有的女孩子好,但未必所有的女孩子都跟他好。这是他情感升华或者感悟上了一个层次,除了痴情,还得看各人缘分。
到第五十八回清明节,藕官在院内烧纸祭奠被婆子看见揪住不放,宝玉及时出面解了围。说起她祭奠何人?芳官对宝玉说道:
“祭的是死了的菂官。”
宝玉以为是友谊。芳官说藕官与菂官戏里常做夫妻,日久生情,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她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
“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这篇呆话独合了宝玉的呆性,他不无感叹地说:
“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
实际上,三个小戏子的关系恰恰暗合了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对于宝玉来说,黛玉先来的,俩人情投意合,天作地合的一对仙缘,他俩结合,是最好不过的。可惜后来,黛玉泪尽而亡,宝玉纵然是对黛玉一往情深,也不能就此搁步、停滞不前,总得往前走,现实的生活还得过。所以,后来他才娶了宝钗,但心里还是念念不忘黛玉的。宝玉与痴情的藕官,黛玉与死了的菂官,宝钗与补了的蕊官,他们的角色扮演与故事情节,可作一组对照。也可以说,三个小戏子的感情戏,就是宝黛钗感情戏的预演和暗示。

网上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藕官祭奠这一段——
很可能暗示着八十回以后的重要情节:宝玉当然是深爱黛玉的,如果黛玉在,他一定非黛玉不娶。但是黛玉早夭,他“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才娶了宝钗。宝玉与宝钗的结合,不是对黛玉的负心,也不是忘情,更不会是什么“调包计”。实在的,在爱人早逝的情况下,他认为另娶才是合理的。哪怕是为了避免“死者反不安了”,让早逝的黛玉安心,他也会义无反顾地走入与宝钗的婚姻里。
我认为这样的分析,比较符合情理,与前八十回的故事情节从逻辑上和线索上才能对榫,这就叫“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后总有照应的。
记得蒋勋讲过一个很好的观点,说梨香院的小戏子,不是一般的小女孩,他们会把戏里的一套技法拿到现实中来用。她们戏班解散,留下的分派到各房当差,是最活泼也最难管的群体。与婆子斗与赵姨娘闹,很大程度上是在演戏,很夸张,很讲究斗争的艺术性和策略性。所以,婆子和赵姨娘一般不是小戏子的对手,反被搓磨得没意思甚至于不堪的地步。
2022年2月17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刘姥姥

进入公众号认证微店
更多好货等你来!!!
纵横谈
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
从前这些事
古今多少事,都做当下谈
红楼梦研究
公众号: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