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萧山区的圆圆同学叙述:一直以来被教育做一个乐于奉献、热心助人且谦卑的人。久而久之,慢慢发现把自己的地位放置于一个过于地下的地方,甚至有时候会因把自己放得过低让外人瞧不起。也因此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所有最大的快乐或积极的情绪大部分来自于他人或朋友的认可和陪伴。我到底应该怎么样发现自我的价值?

情感解答:你好,能理解你的处境。一直以来被教育做一个乐于奉献、热心助人且谦卑的人,从小到大,与别人的交往,你也一直秉承这样的原则,因为你的热心助人,可能会获得一些朋友。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感受空虚,没有价值感,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满足别人,把自己的养料给了别人,填满了别人的内心,而忽略了自己的很多需求,从而让自己感觉低自尊和不自爱。

因为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快乐,体验更多的是负面的情绪,可能是委屈、愤怒,所以你的快乐和积极的情绪需要朋友和他人的给予。
因为我们总是无法照顾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此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就是改变的契机。因为形成了习惯,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可能会下意识的去优先关注别人的需求和想法。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要有意识的去觉察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到第一位,当感受到不舒服,可以选择拒绝。刚开始可能比较难,可以从小事情入手,慢慢形成习惯。

每天做一个观察记录,记录你与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记录格式:事件、当时的感受、当时的想法、你的需求。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自己的需求,然后才能想办法去满足。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相互给予和满足,一味的去满足别人,而忽视自己,会打破平衡,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当我们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关爱自己,照顾自己的需求,才会感受到自尊、自爱和内心的价值感。

基于情感剥夺的绝望的恐惧,所以你衍生出来了应对性人格:自我牺牲型人格。你在小的时候就尝试渴望通过自我牺牲、奉献来创造价值,被父母看到,渴望得到他们的关注和表扬,你特别渴望被看到,被认可。这种儿时的习惯顺延到了成年就形成了一种牺牲和奉献的行为模式。而这种模式不是你通过调整认知就能改变的,因为这已经成为你人格的一部分了,是你最深处的渴望。第三种创伤人格可能是缺陷型人格。缺陷型人格的核心感受是羞耻感,总是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不够好的,一旦别人认识了真正的你,就有可能讨厌和远离你。这个人格是一种可能的猜测。

人格问题最好从人格层面上去处理,仅从认知层面,也就是所谓的应该、必须的角度去讲的话,只能是得到一堆大道理,很难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给我留言,我给你一份人格问卷,帮你好好做一下评估,我们可以一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