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癌症治疗,相信不少癌患和家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不好的回忆。尽管医疗技术仍在飞速发展,人们对抗癌症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诸如靶向药物、手术治疗、免疫治疗等等,但是,我们距离“攻克”癌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这样一种观点:癌症,有一半是治“死”的。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治癌,过犹不及
应对癌症,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杀死所有癌细胞,消灭癌症吗?当你产生这样的想法,内心的求生欲和求治欲达到顶峰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个治疗的误区——
与癌争个“你死我活”而引起的过度治疗

在多年的临床诊治中,笔者看到过太多的失败案例,为了追求“无癌生活”,总想“我是不是再来一次(化疗或放疗),就能成功呢”。而恰恰是一次次的“再来一次”,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年前,有这样一位肝癌患者,令我印象颇深。40岁左右,人很壮实,做了4次介入治疗后,控制得很不错,肝功能各方面恢复的也很好。第四次介入治疗时,反应很大,体质明显变差,脉象也变弱很多。

当时我给他的建议是:治疗就此打住,先观察观察,以他目前的身体状况,不宜再进行创伤性治疗。他嘴上答应我,但觉得自己年轻、扛得住,想着再“搏”一次。结果,第五次治疗后再也没能起来,高热不退,7天后人走了。

治癌,理性为上
面对死亡的威胁,人性使然,都想活着,但往往越是那一丝渺茫的希望,越容易让人失去理智。

临床上还有不少患者,打听到某某比自己恢复得好,就千方百计买回该患者服用的药,加上自己原先的药一起服用。
有的患者还想方设法找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师,甚至每位医师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了康复,恨不得全试一遍。

到最后都难逃厄运,甚至人财两空。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归根结底,是价值观层面出现了偏差。

治癌,应以“人”为本
笔者常把人的身体比作一辆车,随着长年累月的运转,里程的不断增加,自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癌症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熬夜又会提高身体的患癌概率。

那么,既然我们躲不开,为何还硬要追求“无癌生活”呢?
癌症治疗,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癌”为本。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癌症对生命的危害,让患者与之长期安全地“共存”;对于各种创伤性治疗,应强调“适度”原则,努力避免“过度”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