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分交节在公历9月23日,农历的八月初九下午两点四十九分。秋分将至,老人说“秋分怕天晴,更怕亥子风”,啥是亥子风?有啥预兆?
1·秋分节气的特点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人们把太阳视运行的轨迹分成24个等份,一份15度为一个节气。
当太阳黄经到达180度节点时,就是秋分节气,这时太阳差不多直射赤道,然后开始向南移动,所以这天“昼夜等长,阴阳相半”。秋分过后,夜晚越来越长,大地上的阴寒气也越来越浓。

从季节力量上看,秋分是秋季金气增强和减弱的分界点。立秋到秋分之间是金气不断生长增强阶段;秋分过到立冬节气之前,是金气不断消退、直至隐藏的时段。
在秋季力量开始消退的同时,冬季寒水的力量便开始萌生了,秋季属少阴,性凉;冬季属太阴,性寒。所以秋分是秋季特征明显的节气,也是大地由凉转寒的开端,秋季向冬季交替的开端。
古籍中秋分节气的三候分别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雷为阳气之声,夏季阳盛而雷多,秋分后阳气衰、阴气盛,便很难再听到雷声;接着百虫蛰伏,降雨减少。
2·秋分怕天晴
秋分时秋季力量到达顶峰,水气也由此萌生。之后秋金和冬水两者此消彼长,水气会越来越强、金气则越来越弱。直到立冬节气,金气隐藏、水气显现,季节交替完成。
秋分是水气萌生的开端,如果这时候下雨,就会加快水气增强的速度,也是加快冬寒到来的速度。
秋分下雨,也代表冬水的力量一开始就相对强势,生长速度也会比较快,如此下去,今年冬季势必相对寒冷。而秋分天晴则代表水的力量弱,同时也预示冬季会相对暖和,雨雪少。

不过,虽然秋分下雨标志冬寒强势,但毕竟这时秋金当令。如果寒冷来得过早、过猛,不但会使秋粮、秋果蒙受损失,还会给人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古籍《开元占经》中说:秋分日西方有白云则善,晴明物不成。是说秋分节气以阴天多云天气为佳。
《月令采奇》中则说:秋分日阴或微雨,主来年高低田皆大熟,晴明主不熟。也认为秋分日宜阴雨,不宜晴天。
民间谚语中表达得更简洁明确“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秋分白云多,处处有欢歌”,也说秋分有阴有小雨预示年景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秋分最怕子亥风
所谓“风调雨顺”,是要先有“好风”才会有“顺雨”,好风指的就是从当时斗柄所指方向来的风。
秋分时斗柄指向正西酉位,西风才是应季好风,能带来万物所需的气候和雨水。与之相对的风就是逆风。也就是东风。东风是春分应该吹的风,会促使自然界阳气强盛,促使草木快速发芽生长。
秋分时草木已经成熟、结束生长,即将枯萎,此时的东风就是时节反常的标志,所以古代人会在秋分日会以“九犬止东风”。

除此之外,秋分还怕子亥风,子在正北,亥在西北。斗指亥为小雪,指子为冬至,这两个节气都在冬季,所以子亥风指的是冬季之风。秋分吹子亥风,代表季节运转太快,冬寒早来。
《开元占经》中称:秋分日风从兑来,五谷大收;风从震来,人疫再,花不实;风从乾来,人多相掠;坎来,多寒。兑在西,震在东;乾在西北、坎在正北。
《礼记·月令》中载: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恐。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吹春季的东风就为行春令,吹冬季的西北或北风为行冬令,这些都是季节反常的标志,也是出现灾情的前兆。
谚语中也有“秋分北风天早寒”“秋分北风裹,腊月雨雪多”“秋分西北风,冬天多雨雪”“秋分东风来年旱”等的说法。
所以,秋分节气最好的天气就是:多云或者阴天有小雨,刮西风;不宜晴天、不宜吹东风和子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