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蔚来第30万台量产车下线。(资料图片)

近日,在位于合肥经开区的上海保隆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园区内,工人在检查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产品。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肥比亚迪基地厂房一角。(资料图片)

最近,合肥再次“火出圈”。9月20日,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总展览面积近万平方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展,全球瞩目。9月29日至10月4日,合肥又将迎来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新能源汽车展,来自全球9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的1000余辆车齐聚合肥。

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25.5万辆,新能源产业集群营收2200亿元;今年1月至8月,该市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44.2万辆,预计全年产量80万辆,新能源汽车集群营收突破3000亿元。目前,合肥新能源汽车全国占比超8%,居全国城市前五强。

合肥,何以领跑新能源汽车产业?

自我突破 锚定新赛道

作为合肥乃至安徽首位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从“0”到“1”,再到“平均每分钟下线一辆”、年营收有望突破3000亿元的“蝶变”,合肥仅用了十余年时间。

作为从“江淮小邑”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虽有中科大等科教资源“明星”,但先天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产业支撑不足,较难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带动效应。

2005年8月,合肥作出“工业立市”的战略部署,将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同时,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抓住合肥被批准为国家首个创新型试点市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和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合肥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从“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跨越的必由之路。2009年,国家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合肥作为首批13个试点城市之一,被允许开展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此后,合肥谋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赛道。

沐浴国家政策的东风,合肥迎来了更大的创新舞台。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赛道上,该市勇创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实现电动轿车大批量外销的城市,开通全球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纯电动客车单车运行里程居全国第一位......

如今,新能源汽车在合肥产业发展版图中日渐清晰。今年8月,该市正式确立将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加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链条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到2027年力争培育一个年营收万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合肥迅速引来蔚来、比亚迪、大众等一批产业巨头落子合肥,500多家配套企业聚集。该市先后获批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

探索“打法”闯出新天地

位于长丰县下塘镇的比亚迪合肥基地,一辆辆新能源车从这里出发,驶向世界。在今年9月初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比亚迪多款产品精彩亮相。截至今年8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78万辆,持续领跑全球新能源市场。

距比亚迪合肥基地不到10分钟车程的中创新航,是全球动力电池企业的佼佼者。

“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使用的就是我们全球独创的这款OS电池。”指着一个长方形的银色锂电池包,中创新航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敏说,公司已经为一大批主流车企提供配套与服务。

从“零”到“链”,合肥已构建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骨架”,跻身成效最突出的国内城市之一。成为新赛道的“健将”,合肥“打法”何在?

龙头带动,配套支撑。合肥坚持“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强化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支持。2022年,该市新能源产业集群营收2200亿元,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和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

“我们不仅是国内第一家将三元锂离子电池应用到纯电动乘用车的公司,也是第一家成功研发并批量应用液冷技术到纯电动乘用车的公司。”华霆(合肥)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公司积极与高校院所共建合作开发平台,目前在核心技术方面申请知识产权专利千余件。

合肥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产业链,紧抓“需求端+应用端”落地创新链,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聚焦汽车领域高端技术,该市发挥大院大所创新资源优势,共建新型研发机构5家,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51个。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人才超10万人,人才“智库”加速扩容。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合肥还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环节、核心技术领域对外‘揭榜挂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技术与产业双向奔赴。”合肥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产业链,布局生态链。近年来,合肥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成立新能源汽车专家咨询委员会;出台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等专项政策,推动“产业政策—兑现细则—实施意见”组合发力;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给予企业全周期、全要素政策支持;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公务用车、公交车全部采购新能源车,一体推进县乡村三级充换电体系建设......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企业发展如鱼得水。

随着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三链”联动、协同发力,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拥有了澎湃动能。

完善“棋局”赋能“新蓝海”

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提出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强化创新引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我省新能源汽车全面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

规模不够大,整体竞争力不够高,零部件产业发展不足,研发方面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培养跟不上......大会上,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清晰地看到了制约安徽由汽车出口大省向新能源汽车强省迈进的诸多掣肘。

合肥,该如何完善“棋局”?

“合肥市正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为安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合肥力量。”合肥市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

做强整车企业,提升竞争力。合肥顶格推进比亚迪合肥制造基地、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蔚来新桥产业园等重大项目,鼓励企业增资扩产。构建“3+N”空间布局,打造下塘、新桥、新港三大“百万辆”整车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百亿级”零部件园区。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将超300万辆,培育百亿级企业10家。

做大配套企业,提升支撑力。合肥梳理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三图”(产业全景图、区域分布图、招商施工图),不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常态化开展“整零协同”“芯车协同”“智车协同”等供需对接。重点建设高新区、新站区等“百亿级”零部件配套园区,强化核心部件配套,引导企业开展“车芯屏”协同攻关,发展车身轻量化等制造工艺。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

做足“后市场”,提升带动力。合肥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区建设8.5万个各类充电设施和50多座换电站,初步构建起2公里充(换)电服务圈。持续推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初步形成“资源—材料—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闭环产业生态。

“今后,我们将从侧重生产制造向‘产品+服务’延伸,重点抓好展销、金融服务、检测服务、二手车交易、电池回收、物流和出口等方面工作,尽快做大汽车后市场规模。”合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

迎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热潮”,合肥正推动产业巨舰驶向广阔新“蓝海”,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

■ 本报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