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农合,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福利制度。

它存在的目的是给农民减轻看病负担,可随着时间推移,新农合个人缴纳费用越来越高,争议也随之而来。

最开始,新农合每人10元,但到了今年,已经上涨到380元。

这样的金额让不少农民吃不消,纷纷开始断缴,根据数据统计,从2021年到现在,新农合已经有4000多万人断缴,其中2022年就减少2500多万人。

这个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早在之前,就有人大代表提议,暂停新农合涨价。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好事,这一提议也得到农民的广泛赞同,可从实际情况来考虑,想要实现不太可能。

01.新农合上涨不会暂停的原因

现如今,经济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看病成本也有了“质的飞跃”。

以前人们总是夸张地说道:进一趟医院的大门,不花个上千元出不来。

如今,我们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根据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所统计的数据:

2013年,三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255.7元,之后逐年上涨,到2022年已经上涨到368.4元,累计上涨44%。

2013年,二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168.1元,之后年均上涨3.9%,到2022年已经达到234元。

另外,2023年的第一季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人均门诊费398元,较去年同期上涨12.6%;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的门诊费是259元,上涨18.5%。

这些数据只是门诊,其他费用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知道,新农合的费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缴纳(380元),另一部分是国家补贴(640元)。

这两笔钱都存在新农合基金中,谁要报销,就从基金中扣除。

按照目前的情况,面对逐年上涨的医疗成本,只靠国家补贴,很难维持新农合正常运行。

因此,只有农民和财政共同出力,二者承担的费用一起上涨,才能保障新农合正常运转。

综上所述,想要在费用上给农民减负基本不可能,所以要从其他方面下手,但如何下手,需要先了解断缴的原因。

02.断缴新农合的原因

费用上涨是农民断缴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另外两个原因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是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河北定州,一大爷到北京看病,治疗费用合计3万多元。

报销时,工作人员告诉大爷,8000多的检查费用不在报销范围内,其中17000多元的费用属于丙类费用,按照规定需要自己承担。

最后算下来,只有5000多的手术费可以报销,然而,由于在外地就医,还要减掉3500元的起付标准。

最终,大爷只有1500多元可以报销,经过一系列核算,大爷到手972元。

缴纳半辈子新农合,好不容易用得上它,最后只报销不到1000元,大爷心里怎么可能没有怨气。

大爷的事情或许是极端情况,但类似的事件却经常发生,农民不懂复杂的规则,最后报销时傻了眼,他们对报销不满意,觉得不公平,以后很可能不会再缴纳。

第二个原因是令人厌恶的骗保行为。

大家用医保看病,目的就是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但是,有些无良医疗机构,只要听到患者要用医保,就采用小病大医、过度开药、拆分项目等手段,让患者的就医成本直线上升。

举个简单例子:发烧后去医院看病,不用医保时花了400元;当使用医保看病时,医生给患者多开药,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花费1千多。事后经过报销,实际花费600元。

如果放在多年前,消息十分闭塞,农民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可现在互联网发达,农民知道的更多,他们上过当,不愿意当冤大头,用不上新农合,干脆断缴。

不论是报销问题还是骗保行为,都在逐渐消磨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出现“断缴潮”也就不足为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写在最后

既然降低保费并不现实,那就逐渐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将更多的医疗开销纳入报销范围,让农民真正体会到新农合带给自己的好处。

另外,还要加强对医疗机构以及医疗基金的监督,不要让臭虫在其中为所欲为,侵吞医疗基金。

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逐渐挽回失去的信任,让农民自愿缴纳新农合,而不是让村委出力不讨好的挨家挨户催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