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筛查出了早期乳腺癌,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可随后进行的标准化疗,却加剧了其乙肝病毒的活跃程度,病毒载量等指标严重爆表的同时,患者肝脏也在急剧衰竭。来自粤东兄弟城市的黄琳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不幸,成为一名并不常见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转氨酶、胆红素、乙肝病毒拷贝数等核心指标严重异常后,她的肝衰快速衰竭,在当地转入ICU后,肝性脑病(深度昏迷、接近脑死亡)、肝肾衰竭等致命性疾病接踵而至,数度病危。迅速转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重症医学科一边将包括人工肝、呼吸机、CRRT(连续体外血液净化治疗)在内的最高级生命支持系统运行起来,一边告知家人做好最坏的打算。

在丈夫刘博的强烈坚持下,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的给力匹配下,在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团队的强力支持下,她在来到广州四天后匹配到了合适的供肝信息,第五天就完成了“无缺血”肝移植手术。“供肝”即便离开供者身体也一直在“工作”着。供肝成功移植后,迅疾适应了全新的受体环境,并快速改善着患者的各项高危指标。

术后第二天,黄琳苏醒,健康肝脏的植入治愈了她的乙肝;

术后第九天,神经系统得到康复逆转,她转到了普通病房;

现在,她已经康复出院一个星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化疗后病毒复制量超上限500万倍

凶险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出现了

故事,是从今年3月黄琳检查出早期乳腺癌开始的。她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保乳手术,却没能坚持完成规定疗程的标准化疗。她是一名乙肝患者,患病30余年未进行规律的抗病毒治疗。一期、二期化疗倒还顺利,第三期化疗正在进行中,她的肝功能开始持续恶化。

当地医院专家团队立即查验患者的乙肝病毒复制量,发现数值竟达到10的8次方,超出检测上限500万倍。据此,专家判断患者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是因化疗药物引起的乙肝病毒爆发式复制引起,是一次基于慢性肝病下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虽然当地医院对患者予以积极对症救治,但是患者一般情况未见明显好转,不久便出现了肝昏迷。突如其来的病情恶化,让温馨和睦的家庭一下子陷入悲恸、阴霾。“从当地医院开始,我都不记得我签过了多少次病危通知单”,刘博告诉记者,在妻子病情危重的第一时间,他让还在读大学的孩子延期进行期末考试迅速赶回,并且多方打听能够延续妻子生命的治疗方案。当得知“肝移植”是唯一能挽救妻子生命的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的世界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移植效果优于传统肝移植手术后,第一时间就联系到了中山一院,并于6月19日将妻子跨地区转送到了广州。

“她上车的那一刻就开始昏迷了”,刘博明白此时的妻子已然是命悬一线。中山一院普外重症医学专家们都对抢救成功的预期不高。但刘博和其他家属非常坚持:“她还活着,还有呼吸,哪怕万分之一的成功率,我们也要坚持下去。”夫妻俩相识于工作过程中,结婚25年感情很深。

但重度肝衰竭、肝昏迷的危重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入住中山一院普外ICU后,黄琳持续四度昏迷、间断高热,肝肾及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好转,全身皮肤多发淤血瘀斑,广泛皮下出血,血压波动大,最低只有54/35mmHg,人工肝、CRRT、呼吸机,现代医学除了ECMO这一用于心肺疾病的高级别生命支持系统都用上了。“此外,肝性脑病也开始出现,影像检查结果提示其脑水肿明显,脑电图监测提示其接近脑死亡,脑损伤是否可逆仍不可知,肝移植MELD评分已超过40分,死亡风险极高。”救治团队成员郭志勇教授告诉南都记者。

高端生命支持坚持了四天

匹配到了一个合适的供者

鉴于其病情程度之危重、变化之迅速,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组织了多次多学科会诊,包括肝移植科王东平教授、郭志勇教授、赵强教授、唐云华、王铁龙、方统迪医生,重症二科蔡常洁主任、胡晓光医生,输血科周振海主任,麻醉科杨璐副主任及神经科李晶晶副主任医师。各位专家就黄琳的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神经科经过评估,认为从患者脑电图来看,她还有一线生机,最终专家团队达成共识“肝移植是唯一获救的希望”,必须及时进行手术。

何晓顺教授表示,由于病情危重,患者手术后的死亡率仍大于50%,并且在等待肝源期间,只能全力以赴用最优方案进行保守治疗。他和团队医生多次将讨论的结果及相关手术风险告知患者家属,但家属仍然坚持要求手术。考虑到患者病情危急且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救治方式,专家团队将患者纳入了肝移植等待名单中,黄琳的病情危重程度评分直接让其一下子冲到了这一全国范围内肝移植等待名单的第一阵营。

在最高等级生命支持系统维护下的第四天,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有了一条特殊的提示,一名拥有着大爱的逝者进行了器官捐献,肝脏在血型等指标上和黄琳契合度很高。而经过积极支持治疗后的黄琳,身体各项指标也达到了手术“最佳时机”。

次日,6月24日,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器官移植中心及各相关科室专家在长假休息日为黄琳实施耗时6个小时的“无缺血肝移植”手术。“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一侧是不能停转的CRRT(连续体外血液净化治疗),另一侧则是何晓顺教授领衔研发的多器官维护系统。捐献者的肝脏,在离开其身体的第一时间,这台设备就持续性地在维持着肝脏的‘运行’,它(供肝)能分泌胆汁,代谢乳酸……

郭志勇教授告诉南都记者,整台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及输血量均不到500ml,“无缺血”的供肝在被植入后第一时间就开始发挥功能,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极大改善。术后第一天黄琳便苏醒过来,复查肝功能等指标日趋正常,移植肝血流通畅无阻。黄琳术后恢复十分顺利,在生命体征平稳、肝功能各项指标持续好转后,被转回普通病房。

9月11日,在器官移植中心、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神经科、输血科、手术麻醉中心、康复医学科、皮肤科等多学科齐心合力救治后,黄琳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已恢复正常,曾经严重受累的神经系统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康复,至今未发现有后遗症。在家人的陪同下,曾经一度在死亡边缘徘徊的她平安出院回家。离开医院前,医生团队叮嘱她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适当运动,避免劳累。

“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

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郭志勇教授表示,这就是“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神奇之处,它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器官的功能,使器官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美国移植杂志》刊文认为该项技术是“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将其纳入《世界器官移植创新技术应用指南》。

目前,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专家团队在世界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支持下已完成首例肝脏、肾脏、心脏、肢体移植手术。未来,“无缺血”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器官隔离治疗、疾病器官药筛等,何晓顺教授提出的“器官医学”理念,将使众多器官衰竭患者尽早在新技术中获益,让我国原创的新一代移植技术走向世界。

(因涉及患者隐私,稳重黄琳、刘博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梁嘉韵 章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