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在当时就颇具争议,有人称赞他是安定天下的英雄,也有人指责他是图谋篡汉的奸贼。而刘邈是汉室宗亲,为何会称赞图谋代汉的曹操为大汉忠臣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皇室后裔

刘邈出身汉朝宗室,为汉光武帝刘秀之子琅琊王刘京之后,琅琊王刘据之子。不过刘邈出生时已到汉朝晚期,他自己也只是光武帝的七世孙,所以只能算东汉皇室的远支,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十分疏远。
中平二年(185年),刘据病死,由儿子刘荣继任琅琊王。此时已到东汉末年,而诸侯王还是像以前那样没有实权,只能获得封地的租税,还处处受到朝廷派来的国相监视,导致他们无力勤王而拯救汉室。
此时黄巾军主力已被东汉朝廷镇压,但黄巾余党仍旧活跃各地,对诸侯王造成一定威胁。后来陶谦接任徐州刺史,消灭当地黄巾军,这才使得徐州重新安定。而琅琊国隶属徐州,自然也不再受黄巾军威胁。
二,九江太守
初平元年,遣弟邈至长安奉章贡献,帝以邈为九江太守,封阳都侯。(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初平元年(190年),权臣董卓掌权,擅自废立皇帝而引起关东各地州牧与郡守讨伐。徐州刺史陶谦虽然没有派兵参加讨董,但与董卓及关东群雄都保持联系,想要左右逢源。随后董卓为避关东联军锋芒,于是选择迁都长安,而为了拉拢陶谦,便升任他为徐州牧。
琅琊王刘荣见陶谦都与朝廷保持密切往来,而自己身为宗室后裔,更应该尊奉朝廷,于是派弟弟刘邈前往长安,向汉献帝表示效忠。
初,邈至长安,盛称东郡太守曹操忠诚于帝,操以此德于邈。(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当时讨董的关东群雄中,以曹操进兵最为积极,只可惜他在荥阳之战惨败,未能从董卓手中救出汉献帝。虽然曹操的努力失败,不过刘邈却由此认识到曹操的忠勇无双,便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是忠臣。此时的东郡太守曹操是心怀大志,希望匡扶汉室,成为征西将军并封侯,所以刘邈的看法也没错。
此前冀州牧韩馥和渤海太守袁绍等部分关东群雄为了与董卓相抗衡,便否认汉献帝的合法性,决定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幸好刘虞忠于朝廷,对拥立之事誓死拒绝,这才使得袁绍另立天子的计划失败。

因此汉献帝对刘荣的恭顺和刘邈的忠心十分高兴,便封刘邈为九江太守和阳都侯。此后刘邈在史书中再无记载,所以我们无法确定他是否前往九江郡赴任。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没能熬过汉末战乱,在此期间去世。
然而刘邈没有想到的是,人是会变的。当一个人手握大权,坐拥天下大半土地与精兵,能够随时取代大汉皇帝的时候,他还会甘愿做一个臣子而不是皇帝吗?当然,未来是无法预测的,刘邈也不知道曹操在后来会权倾天下,一统北方,甚至图谋代汉。
三,祸福相依

初平四年(193年),兖州牧曹操为了报复徐州牧陶谦联合袁术攻打自己,于是大举入侵徐州,连克十余城。而琅琊国为徐州最北的郡国,更与兖州接任,为曹操攻取徐州的必经之地。所以刘宠在战乱中忧惧而亡,其子不得不逃离琅琊而前往外地避难,由于无人继任琅琊王,导致琅琊国消亡。
建安十一年,复立容子熙为王。在位十一年,坐谋欲过江,被诛,国除。(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想起刘邈曾经在汉献帝面前赞许自己为大汉忠臣,所以对他十分感激,便找到刘荣之子刘熙,封他为琅琊王,恢复了琅琊国。然而史书却未提曹操对刘邈有任何封赏,可见刘邈已在此前去世。

俗话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刘熙虽然因为叔叔刘邈对曹操的称赞而使得自己恢复了家族的琅琊国封地。可汉献帝在曹操手中只是个傀儡皇帝,东汉皇朝也已经走向末路,所以琅琊国注定不会存在太久。
建安十八年(213年)和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相继逼迫汉献帝封自己魏公和魏王,代汉自立的野心表露无疑。刘熙自然对此十分害怕,担心曹操早晚会铲除自己这个汉室宗亲,便想要南渡长江投靠孙权而获得庇护。结果刘熙出逃失败为曹操处死,琅琊国也由此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