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面对新冠病毒毒株不断变异的新形势,我们该如何抵御病毒再度“来袭”?
自2019年末至今,全球历经数波新冠病毒冲击,我国各地在去年12月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也相继进入感染高峰,随后“二阳”“三阳”也相继而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变异毒株的产生,致使病毒通过免疫逃逸重复感染易感人群。随着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早期感染的免疫保护随时间减弱,重复感染及相应不良健康风险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防疫重点[1]。
奥密克戎掀起新一轮猛烈攻势,重复感染危机怎能小觑?
在一轮又一轮新冠变异株的猛烈攻势下,重复感染的防控成为了疫情暴发后的一大挑战。202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将“再次感染不同变异株或亚型新冠病毒定义为新的感染”。英国卫生安全局和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重复感染风险是德尔塔变异株的5.41倍[2],尤其是近期在全球迅速传播的奥密克戎XBB亚型携带的额外突变,进一步导致了病毒免疫逃逸增强,致使新冠感染病例再度激增[1]。
此外,研究显示,与未感染的人群相比,重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长新冠累积风险和疾病负担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而增加[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欧洲人群数据的分析,因新冠感染而导致长新冠症状的发生风险约为10%-20%[4]。

图1 长新冠累计风险和疾病负担随着感染次数增加而增加
令人更加担忧的是,长新冠在儿童患者中的发病现状也不容乐观[5]。多项研究表明,儿童长新冠感染比例和严重程度低于成人,但据一项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2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儿童长新冠患病率为25.24%[6];另一项来自英国全国性调查表示,7%至8%的儿童持续症状超过12周[7]。
可防可治,抗病毒治疗为新冠感染管理坚实后盾
毋庸置疑,重复感染给患者及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也正因为如此,临床医生针对新冠病毒再感染的管理更应加强预防、及早控制,坚持贯彻践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1]。
为了加强人群重复感染的早期预防,应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以及保持物理隔离。另外,早期接种疫苗可对重复感染提供更高的保护[1],但考虑到目前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变异株感染后以及基于BA.5亚型研发疫苗的应用,可能无法对其他亚型产生有效交叉免疫,这也意味着靶向高度保守位点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或将成为新冠感染防治的坚实后盾和有效治疗选择。
与初始感染轻症相比,初始感染重症和危重症可增加重复感染重症发生风险高达6.35倍和220.40倍[1]。中国总体人群肥胖患病率约为6.2%(世界卫生组织肥胖BMI标准)[8],而这类人群进展为重症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1.73-3.30倍[9],加之中国人群中易被忽视的吸烟群体也是新冠重症“重灾区”,因此,这意味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群亟需寻求应对再次感染防治的有效策略。
目前,小分子抗病毒可以与各类胰岛素以及二甲双胍、阿卡波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联合使用,无需调整剂量[10]。同时,对于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建议在无禁忌证情况下,给予抗凝治疗进行血栓事件预防[1]。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新冠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作为1类创新药顺利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成年患者。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改良意向治疗(mITT)人群中症状出现距离首次用药≤48小时,11种症状消失缩短时间约61小时(P=0.004),7种症状消失缩短时间约79.38小时(P=0.001),5种症状消失缩短时间约72.58小时(P<0.001)。除此之外,针对主要疗效终点亚组分析结果显示,mITT中合并高龄(≥60岁)、肥胖/超重、吸烟以及慢性肾病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接受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治疗后,11种症状消失缩短时间约57小时(P=0.005)。

图2 先诺特韦/利托那韦可使11种COVID-19症状消失时间缩短1.5天

图3 先诺特韦/利托那韦在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的人群中疗效更显著

图4 先诺特韦/利托那韦可显著缩短核酸转阴时间
*11种目标COVID-19症状包括:咳嗽、鼻塞或流涕、咽痛或咽干、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头痛、感觉发热或发热、寒战或颤抖(或畏寒)、肌肉或全身疼痛(或酸痛)、恶心、呕吐、腹泻
小结
随着新冠毒株持续演化变异,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抗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不仅能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风险,避免反复感染的“常新冠”向“长新冠”演变,同时也是重症预防和控制的有效策略。当前疫情防控阶段,我们应始终保持警惕与防范,充分发挥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这类更具中国人群临床应用前景的药物,采取综合管理的有效治疗策略,为高危、脆弱成人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廖春晓,王波,吕筠,等. 新型冠状病毒重复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03):360-366.
[2].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ling. Report 49-Growth,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immune escape of Omicron in England[DB/OL]. ( 2021-12-20)[2023-02-08].
[3].Bowe B, Xie Y, Al-Aly Z.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Nat Med. 2022 Nov;28(11):2398-2405.
[4]https://www.who.int/europe/news/item/14-03-2023-what-is-the-best-way-to-treat-a-complex-new-disease-like-post-covid-19-condition-(long-covid)--researchers-in-belgium-are-developing-the-answer.
[5].Kikkenborg Berg S, Palm P, Nygaard U, Bundgaard H, Petersen MNS, Rosenkilde S, Thorsted AB, Ersbøll AK, Thygesen LC, Nielsen SD, Vinggaard Christensen A. Long COVID symptoms in SARS-CoV-2-positive children aged 0-14 years and matched controls in Denmark (LongCOVIDKidsDK):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22 Sep;6(9):614-623.
[6].Lopez-Leon S, Wegman-Ostrosky T, Ayuzo Del Valle NC, Perelman C, Sepulveda R, Rebolledo PA, Cuapio A, Villapol S. Long-COVID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Sci Rep. 2022 Jun 23;12(1):9950.
[7].Kumar P, Jat KR. Post-COVID-19 Sequelae in Children. Indian J Pediatr. 2023 Jun;90(6):605-611.
[8].Chen K, Shen Z, Gu W, Lyu Z, Qi X, Mu Y, Ning Y; 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Aug 17.
[9].Zhu Z, Hasegawa K, Ma B, Fujiogi M, Camargo CA Jr, Liang L. Association of obesity and its genetic predisposition with the risk of severe COVID-19: 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data. Metabolism. 2020 Nov;112:154345.
[10].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中国1型糖尿病联盟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型糖尿病学组. 1型糖尿病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应对指南.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2):118-122.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