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蟠龙四季认筹结束,一朋友发来微信:自己又陪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朋友国外名校本硕,上海直接给了户口;

个人能力不错,上海也给了好的工作,曾经工资3万多。

唯独给不了的就是一个满意的房子,一年多安不下家。

之前工作在长宁某大厂,一直关注龙柏、漕河泾周边、北新泾的二手房。

父母尽最大的努力,给了300万首付,总得留一些养老用。

最近又失业,不敢多贷款,最多能贷300万。 这样算算税费中介费,只能买600万左右的房子。

上面这些区域,600万只能看“老破小”。

先后看了龙柏三村、静安新城等小区,静安新城4区有套三房相对满意。

父母出钱,总得给一些建议,网上看了一些小区照片一票否决了。

花600万买这样一个小区,疯了吗?

车没地方停、没小区环境、没电梯、邻居都是大叔大妈。

经过父母说服,转头看新房。

原先就对新房市场有些了解,没关注是因为都太远了。

个人又比较喜欢韩国城的商业氛围,很难想象远郊怎么生活。

当然新房也有优势,新房的户型、小区品质、车库比老破小强太多了。

今年的几批新房都不太满意,第八批终于看中一个蟠龙四季,积分还不够。

其他新房,真的看不上。

比如周浦,看完回来跟环二交流:真心看不上那里的环境。

道路规划一塌糊涂、城市环境一塌糊涂,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也不喜欢,一想到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就非常排斥。

其实蟠龙四季也是勉强接受,附近没什么配套,买瓶醋可能都没地方去。

大虹桥供应量也很大,将来出手会非常困难。投资客离开时,价格还可能下跌。

好在纯自住,自己心里想法是:10年内,不跌到4.5万都能接受。

现在无法入围,又得从头看起。

01

看房过程中这个朋友一直跟环二沟通,一直抱怨上海房子真的太贵了。

这个大哥是东北人,家里条件在当地算非常不错,能拿出300万现金的当地不多。

自己条件也算不错,国外名校学历,收入也比同龄人更高。

为什么在上海只能买这些房子?

如果回东北,即使去长春,也能在不错的地段买别墅。

省会城市基本配套不缺,科教文卫实力不比上海,一般人也够用了。

为什么来上海就只能住这种房子?

老破小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产品,是给那代人设计的。

这30年全中国都飞速发展,我们生活方式不知道迭代了多少次。

作为90后的佼佼者,生活方式与90年代天差地别,为什么要被迫接受那个时代的产品?

远郊房子好,但是又跟回农村一样。

其实认真分析下来,房价还是只能抱怨一下,可能还是大降不了。

因为房价本身就是博弈的结果,而不是某个机构设置的参数。

上海也有很多好房子,新房二手房都有,也在公开市场出售,也不断的有成交。

所以那个价格也是对的,我们目前买不到,是因为有很多购房者预算比我们更高。

东北大哥条件不错,但是上海条件更好的人,还大把的有。

好房子都被他们买走了。

或者说在老家条件不错,换到上海来,条件就算一般了。

上海集中的购买力,超出我们想象。

经常在网上看到逃离上海的案例,大部分都会提到上海房子贵,性价比太差。

现在看来,他们离开对上海房价影响不大,因为没离开上海的人托住了房价。

上海楼市就是一个抢椅子游戏,房子少,买房人多,总有人买不到房子。

没买到的先租房,不愿意租房的只能离开。

说好听点,是大家觉得上海性价比不高,离开了。

说现实一些,就是上海用房价淘汰了一些人。

房屋供应量,其实是上海控制人口最好的方式。

想增加人口,就多一些新房供应。房子多了不值钱,房价下滑,能买得起的人就多了,留在上海的人就更多。

想控制人口,就减少新房供应,房子少了价格更贵,买得起的人少了,上海人口就控制住了。

离开的人肯定抱怨,但是没办法,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留下的人也抱怨,但是没办法,你愿意留下肯定有原因吧?

02

环二跟东北大哥详细沟通了:为什么你不回东北?

回东北看起来很美好啊,离父母更近,房子更大更漂亮,配套也没差那么多。

东北大哥说了几点。

第一,东北当前没什么发展。

东北人口外流、资源外流是大的趋势,谁也没办法。男孩子始终是考虑长期事业发展,上海肯定机会更多。

第二,回去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国外留学回来,掌握了一些核心技能,但是只有大城市可以提供相应岗位。

不在上海,就只能去北京,北京房价也不便宜。

回老家只能做点小生意,现在这个环境下成功概率不高,也不符合自己兴趣。

第三,为了下一代。

东北发展不顺利,人口持续外流,自己不在东北出来,下一代还是要跑出来。

还不如自己辛苦一下,在大城市打下基础。

第四,面子问题。

老家一些朋友学历差很多,现在回去跟他们做一样的工作,甚至可能还不如他们,心理平衡不了。

这时环二补充道,如果在老家关系网比较好,可能回去更容易一些,可以进入当地核心圈层。

东北大哥说的很有意思,很多县里、市里关系很硬的朋友,也喜欢跑到北京、上海,完全是喜欢这些地方的生活方式。

二线城市在向一线看齐,至少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

03

其实环二之前讲过,上海、北京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现在其实是上海最失落的时刻。

恒隆、K11都进了二线,万达都去了县城,一线城商业已经没有领先太多。

成都春熙路的太古里,比前滩太古里还漂亮。

以华为为代表的核心企业遍地开花,二线城市也能找到一些合适工作。

一线城市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且这个趋势即将停止,城市间分化又将拉开。

最核心的是,各个城市财力出现了巨大分化。

原来全国各个城市拉平,是因为制造业遍地开花,各个地方都获得了长足发展。

现在制造业萎靡不振,zf正在由土地型财政转向股东型财政,zf持股、扶持的核心技术企业正在成为主要增量。

这些企业,将来大概率只出现在一线或者强二线,因为需要太多的资金、人力、科研院所等等。

这些资源,只有头部的几个城市具备。

所以高端的岗位,会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家可能必须得忍受大城市高昂的房价。

高端岗位的集中,带来的就是优质配套的集中。

所以将来的趋势是,一线城市房价很贵,房子很差,你还得捏着鼻子住。

没办法,越来越离不开。

当然放开供应量能控制房价,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会不会放开,放开到什么程度,放开了哪些地方下滑哪些地方不降。

这些问题都很复杂,我们后面详细分析。

以上为正文

编辑∣环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