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我把孙子送你!”
1970年罗迭开随着慰问团来到朝鲜为罗盛教扫墓,住在崔莹家中,崔莹的母亲还叫来自己的四个孙子陪伴罗迭开。
临回国前,崔莹的母亲竟主动将最小的孙子送给罗迭开,让他给罗迭开养老送终。
原来,罗迭开的儿子罗盛教,竟是崔莹的救命恩人……
崔莹等人

一、三次下葬的罗盛教崔莹
1952年1月2日,21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罗盛教,在一次投弹训练时,为救落入冰窟的崔莹永远失去了生命。
“我去找医生,先把他抬到屋里。”
虽然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朝鲜人民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大家都相信罗盛教还有抢救过来的可能,立刻将他安置到附近居民家中。
与此同时,有些人去寻找医生,还有一些人去烧热水、回家拿草药,大家都想用已知的方法尽全力救治这位中国军人。
等到医生检查过罗盛教的身体后,就已经知道了最终结果。可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盼,还是按照正常程序进行一番抢救。
朝鲜民众悼念罗盛教

结果很明显,奇迹并没有发生,医生也只能叹气地离开。
看到这一幕,周围的朝鲜民众一边向罗盛教口中灌汤药,一边为他按摩,但都没能改变最终结果,大家也只能悲痛地接受罗盛教已经去世的事实。
受到战争的影响,部队没有足够的条件为罗盛教举办葬礼,他的指导组只能简单地为罗盛教换上相对干净的衣服,趁着夜色将他掩埋在山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朝鲜百姓认为罗盛教的后事太过简单,又将罗盛教重新安置到学校中。
大家自发为罗盛教化妆、清洗身体,所有人都献上自己最宝贵的物品,为罗盛教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祭奠仪式。
崔莹等人

在众人的哭声中,罗盛教被第二次安葬在异国他乡。
可没过多久,朝鲜志愿军的领导相继来到罗盛教所在的部队,罗盛教的遗体再次被安葬。
这一次,志愿军总部颁布命令,为罗盛教烈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爱民模范”光荣称号。
在军号及枪声中,罗盛教被安葬佛体洞山。
那么罗盛教为何要下葬三次?朝鲜人民又为何如此重视罗盛教的后事呢?
二、崔莹被救,罗盛教牺牲
1951年,罗盛教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任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前往朝鲜战场执行作战任务。

转过年来的第二天,朝鲜已经被大雪覆盖,所有河面都结了厚厚一层冰。即便是这样,罗盛教也心系战场,与战友小宋一同来到附近的河边练习投弹。
虽然罗盛教只是一名文书,并没有太多上战场的机会,但罗盛教最大的梦想就是上阵杀敌。一有时间,他就拉着战友一同训练。
就在不远处,崔莹和另外3名朝鲜少年也在河面上滑冰。
由于冰面还没有完全冻实,崔莹脚下的冰面突然毫无预兆地开裂,他本人也落入冰冷的河水中,不论怎么挣扎都没能浮出水面,反而越陷越深。
他的其他同伴已经吓得不知所措,只能一边大喊大叫,一边试图拉住河水中的崔莹。
罗盛教救人插画

另一边,罗盛教早就听到了冰面破裂的声音。正在心中疑惑之时,他又听到了焦急的呼喊声。虽然是自己听不懂的朝鲜语,却也透露着焦急。
罗盛教二话不说跑到河边,一看到冰面上的大窟窿,再看着手指河水哭泣的少年,就明白这是有人落水了,立刻脱下棉衣跳进水中。
刚进入水中,罗盛教就感受到刺骨的冰冷。
但为了救崔莹的性命,罗盛教咬牙坚持游到崔莹身边,将乱踢乱抓的崔莹向水面上托举。
只可惜冰窟窿的周围太薄,崔莹刚抓住冰面就再次掉入水中。
看到这一幕,罗盛教再次钻入冰冷的河水中,用尽全部力气将崔莹推到冰面上,结果又发生了冰面破裂那一幕。

本就因为寒冷而行动不便,再加上两次托举一个少年,罗盛教早就体力不支,但却咬着牙再次潜入水中,第三次将崔莹托出冰面。
还没等崔莹的同伴上前帮忙,冰面再次破解,罗盛教也只来得及换一口气,随后继续到水下寻找崔莹。
好在第四次将他举上水面后,他的战友小宋及时赶到,将崔莹拉了上来。
但令小宋没想到的是,当罗盛教将崔莹用力放置在冰面上后,就因为体力不支而落入水中,一直都没有再上来。
小宋大喊几声,看到罗盛教没能浮出水面,立刻向部队跑去求援。等到将罗盛教的遗体打捞上来后,不论朝鲜人民如何努力,都没能救回这位英雄。

通过崔莹和其他两位同伴的描述,当地百姓很快便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本就是来帮助自己赶走侵略者的志愿军战士,如今又为了营救朝鲜百姓而牺牲,所有人都十分感动。
所以在听说罗盛教被简单安葬后,朝鲜人民才会按照朝鲜传统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重新下葬。
等到罗盛教被追认为特等功臣后,淳朴的朝鲜人民第三次安葬了罗盛教。
殊不知在这几场葬礼上,被罗盛教救上来的崔莹,心中立下了向救命恩人看齐的志向。
三、以恩人为偶像,成为罗迭开的儿子
在崔莹的记忆中,落入水中的他本以为自己就要迎接死亡了。
突然间,一个高大的身影落入水中,三下两下就游到自己身边,一把抓住自己的衣服,将自己放置在冰面上。
崔莹

但冰窟周围的冰面太薄,一连三次被救上冰面,还没等崔莹喘匀气,就再次掉入河水中。
直到第四次被罗盛教用头顶出水面,小宋用一根竹竿将自己拉上来,这才成功获救。
崔莹上来了,但罗盛教却因为体力不支,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这一年,罗盛教才21岁。
恢复行动能力后,崔莹就将自己被志愿军救上来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消息很快便传遍到周围邻居的耳中,大家一同来到河边营救罗盛教,只可惜还是没能保住罗盛教的性命。
按照当时部队中的规定,出现减员情况要在当天上报。
因为罗盛教不是在战斗中牺牲,而是在非战斗时间死亡,所以被定性为非战斗减员。
金日成为罗盛教题词

正是因为这样,罗盛教才被简单下葬。
不过朝鲜百姓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一边齐心协力为罗盛教请功,一边为罗盛教举办了朝鲜族的葬礼。
带头与志愿军沟通的人,正是崔莹的母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集体请愿时,下到部队视察的叶建民师长,听崔莹母亲讲述了事件的经过。
最终向上级机关为罗盛教请功,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故事也广为传播。
“你要永远记住罗哥哥,你的命是他给的,你一定要好好向他学习。”
这件事过后,崔莹的母亲便时常对儿子说起这句话。每当想起那高大又瘦弱的身影,崔莹的心中都会充满酸涩。
崔莹搂着罗盛教父亲

崔莹与罗盛教父母告别

从这之后,崔莹所在的村子和落水的那条河,都以罗盛教的名字来命名,崔莹的家乡石田里也改名为“罗盛教村”。
崔莹也给远在中国的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写了一封信,信中希望自己能成为罗迭开的儿子。
就这样,原本毫无瓜葛的两个家庭,建立了割不断的联系。
1953年,罗迭开跟随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同时来看看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儿子。
得知罗迭开的到来,罗盛教村的所有村民将街道打扫干净,用最高的礼仪迎接罗盛教的父亲。
“爸爸!”
“崔莹,好孩子!”
这是崔莹与罗迭开的第一次见面,可二人却像真正的父子一般抱头痛哭。情绪安定后,崔莹便将自己的中国爸爸带到家中,与母亲一同陪伴罗迭开。

“孩子,好好学习,以后好好为人民服务。”
在罗迭开的鼓励下,崔莹也像罗盛教一样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每次随着代表团访问中国时,崔莹也都会去探望自己在中国的父母。
“我会像哥哥一样当好兵,以后我还会来看你们的,我永远是你们的儿子。”
每次听到崔莹的话,罗迭开夫妻俩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不断叮嘱崔莹照顾好自己。
更让罗迭开没想到的是,崔莹不仅成为自己的儿子,还送给了自己一个孙子。
四、失去儿子,得到孙子
罗盛教从小家境贫寒,11岁那年才上小学。虽然罗迭开一直想让儿子好好学习,但还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让儿子去当道士混口饭吃。
三年过后,罗盛教投奔亲戚打工赚钱,直到家乡解放,罗盛教的日子才好过一些。

或许是经常听大人讲述保家卫国的故事,又或许是看到了解放军的飒爽英姿。18岁那年,罗盛教成为解放军中的一员,还获得了前往军校学习的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他将自己罗雨成的名字改为罗盛教,全身心投入到军队建设之中。
不过罗盛教只上过一年小学,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为了能赶上进度,只能没日没夜地学习,一有空就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才出色完成了学习任务。
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那段时间里,罗盛教懂得了无私奉献,也深刻理解了军人这两个字的含义。
所以在来到抗美援朝战场上后,罗盛教一直请求上阵杀敌。
罗盛教生前使用的日记本(复制品)

“不是只有打仗才算消灭敌人,任何一个工作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是为了战场上的胜利。”
在指导员的劝说下,罗盛教这才安心做好文书的工作。
可即便在远离战场的后方,依旧无法摆脱敌人的的侵扰,时常飞过的轰炸机让朝鲜人民防不胜防,许多年轻的性命因此消逝。
为了让朝鲜百姓生活得更轻松,罗盛教经常帮助大家挑水、砍柴、打扫房屋。
一旦遇到敌袭,罗盛教最担心的就是无辜的百姓。
“如果我被侵略军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前进……”
这是罗盛教记在日记本中的一句话。

自从罗盛教来到朝鲜后,罗迭开就失去了儿子的消息,只能一直安慰自己,
“没有消息就好,没有消息就平安。”
只可惜罗迭开还是收到了儿子牺牲的消息,以及来自崔莹的来信。
1970年,罗迭开年事已高,但还是坚持随着慰问团来到朝鲜,为罗盛教扫墓,也看看已经当兵的崔莹。
这次见到崔莹,他已经成家立业,还生下四个可爱的孩子。如果罗盛教还活着,或许自己也早就当爷爷了吧。
察觉到他的情绪后,崔莹的母亲泪流满面地说道,
“我把最小的孙子送给你,让他给你养老送终。”
崔莹和罗迭开

对于母亲的建议,崔莹举双手赞成。从此之后,崔莹最小的儿子就被罗迭开带回中国,并改名为罗继宏,寓意着继承中标的宏伟事业。
自此之后,罗迭开夫妇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用尽全部力气培养罗继宏,希望他能继承两位父亲的志向,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结语:
为了救崔莹的性命,罗盛教毫不犹豫跳入冰冷的河水,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完成了自己的伟大事业。
恩人去世后,崔莹时刻铭记救命之恩,不仅追寻罗盛教的脚步参军入伍,还与母亲一同将小儿子送给罗迭开养老送终,使得罗迭开的晚年多了更多的慰藉。
正如金日成亲自为罗盛教烈士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不止罗盛教,那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贡献生命的志愿军战士,始终在我们心中,其精神也将一直流传下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