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和非上海人之间的差异几乎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据易中天所说:“上海人看人都是乡下人,广东人看人都是北方人,北京人看人都是地方上的人。”而余秋雨则表示:“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着上海人。”
易中天的评价并非带有贬义,而是在抛开偏见后对上海这座城市进行客观的评价。上海人自信十足,无论是日常新闻报道、小说还是影视剧中的刻画,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自信。这种自信一部分源自上海这座富饶的城市。
余秋雨曾经讲述了一个故事,他乘坐上海公交车时目睹了一场吵架。一位上海妇女被一位外地人轻轻碰了一下,上海妇女嘟囔了一句“外地人!”然而,外地人反驳道:“外地人又怎样?比钱,你存款还没我多;比文化,我孩子们都是211大学毕业!你上海人凭什么趾高气昂?”上海妇女因一句“外地人”引发了外地人的情绪爆发,而上海妇女则默不作声。车上的人议论纷纷。
这个故事引发了余秋雨的思考。人们常说:“不去北京,不知道官有多大;不去上海,不知道人有多傲。”上海人喜欢将所有外地人,包括来自北京的人,统称为“乡下人”。他们天生具有一种优越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上海篇章中写道:“自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都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群体。”1842年,英国军舰打开了上海,西方文明带着恶浊一起涌入这个城市,之后上海迅速发展。殖民者、冒险家、暴发户、流氓、舞女、帮会等各种人群涌现,同时大学、医院、邮局、银行、电车、学者、诗人、科学家等也汇聚于此。
可以说,上海是中国近代快速发展的城市缩影,而上海的文化就是一个“汇”字,南北交汇、中西交汇、江海交汇,注定成为一个能够接纳并消化各种文明的城市。
余秋雨指出:“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着上海人。”各地的文化科研部门往往都离不开上海人的参与。
上海的轻工业产品质量不错,向国家上缴的资金也相当可观。然而,交朋友时最好避免和上海人打交道。他们善于算计,不愿吃亏,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利益也要争吵很长时间。上海人口语中有一句至高无上的反问:“关侬啥体?”(即“关你什么事?”)这就是上海人的文明。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对上海人进行了相对客观中立和真实的描述,让人仿佛恍然大悟。他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形象的责任。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的残留,让人感慨并对比,更加庆幸和感动我们中华文明的延续。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后,人们会更加明白阅读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
或许我们一生中无法亲临许多地方,但是余秋雨用他的文字将城市的古迹和文化一一呈现,就像一幅幅历史画卷、文化卷轴在我们面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