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口吃”是一个既单纯又复杂的问题。单纯的是只要患者揭开其奥妙,运用新的语言习惯,口吃习惯就会显著减轻,有些患者未经过正规矫正,不治自愈者也并不罕见。复杂的是它有多年的疾病历史;有心理,习惯,环境,语速等多种因素所集成。因此,很大一部份口吃患者需要综合治理”才能奏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孩刚开始萌发口吃,没有其他因素,称为“原发性口吃”;此时家长如能稍加关心,很快可获解除,而且能够非常彻底。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有了心理负担,成为“继发性口吃”。一旦升级为“继发性口吃”,口吃问题也就复杂化了,矫正难度也就大了,患者从自己失败的教训中,反而增添了很多常人,语言活动时所不具有的不利因素。如心理障碍,强迫观念,执着苦恼,神经过敏,条件反射,自卑情绪,性格急躁,迟疑反省,偏激内向,不善合群等。
矫正口吃既有上述诸多关隘,我们的对策也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对待”,以助矫正口吃,有利巩固成绩。
1.自我宽慰。在某些方面来说,我们要有一些阿Q精神,人人皆知,情绪对口吃有直接关系。有些要放得下,想得开,该淡化的要淡化,不要老是折腾自己。笔者青少年期,口吃十分严重,常以自残来惩罚自己,曾有几次痛不欲生的念头。试想如此情绪,怎能不加重口吃。后来我在《无声之诉》看到“哑巴”比“口吃”痛苦尤甚,同时又想到四大联想律(对比,相似,接近,关系)的启示。我采用“对比联想”:难道口吃比哑巴更痛苦吗?近视比瞎子更痛苦吗?推而举之,大千世界,人类众生比口吃患者更痛苦者有许许多多…..。这样一想,精神顿觉改观,一股强大力量使我得到宽解;尔后,再也不“自残”,并积极寻求矫正方法,化消极对待为积极对待。
2.积学。我少年时练习过书法,老喜欢把今天的字与昨天写的相比,结果看不出有什么进步,因此练写中心不在焉。老师发现问题,向我指出“字无百日功”的道理。遵循老师教导,我把第一天写的与第一百天写的相比,的确大不一样了。如果我们懂得“积学”的道理;那么,对待语言的训练,也应该同样对待。别以为多说一句,少说一句,无关大局;其实,多说一句话,多一分潜在胜利。
3.精神支柱。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为矫正口吃提供信念,增强信心。同样一件事,有正反两方面的认识。在矫正班一位“中度患者”看到“轻度的”有进步,他说:因为某人轻度,心理障碍不重,所以容易接受发音法。回头看到重度者效果显著者却说:某人因为口吃严重,不得不使用发音法,所以效果显著。这是反面认识,这种认识,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当然不可能。若是看到轻度者有进步,他应该这样理解: 某人程度轻,而乐意接受发音法,我更应该接受发音法;看到重度者效果显著,他应该理解:某人如此严重,发音法产生威力,因而效果显著,我更要不折不扣地相信发音法,在我身上也会开出硕果的。一个精神支柱牢固的患者,他看问题总是从正面去看,去观察;从而认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4.克服急躁。这是每个患者都要长期对待的问题。要求口吃患者不仅在训练语言,与人交谈,避免急躁。甚至要把你的生活,习惯,有意识地来个彻底大改造。我们安排的“书写铺助”,只是一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都须要改变。笔者发现在矫正班的患友,他们进步都很快,几乎都不爱吃鱼;另一则是他们登楼,都是二个台阶上楼的。笔者虽然早已脱离口吃疾病,但在生活中,随时还有“急躁情绪”的表现,如不耐心排队购票,宁愿多花钱买高价票;下饭馆宁可吃得简单,不愿等炒菜;朋友失约几分钟,却心急如焚……虽年近古稀,性格急躁与否,似乎对语言已无多大影响,但自己还在随时纠正,或自我约束,力求完善些。
5.真善美处世。有人认为矫正口吃与“真善美”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实践证明,此言谬也。设想:在拥挤的车厢里,你见一妇女怀抱小孩,晃晃动动,一手扶栏,一手抱孩子,此时你站起来,主动让座,那妇女会说一声“谢谢你”,这时你会很随便地回答“没关系”或“不要谢”,你绝对不会有口吃,说成“没……没.…关……系”。在马路上看见拉车者吃力地拉车上坡,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这时你若主动帮他推一下,顺利上坡,拉车者回过头来向你致谢,你也会很畅通地回答。你在马路中拾到一个钱包,当你交给民警时,讲话一定十分从容:同志,我拾到一个钱包,不知谁丢的,请你收下交给失主。反之你若丢掉钱包,向警方报案,那情况就不同了,因有紧张,求助的心理。
善举,助人,心理不紧张,因此讲话就无阻碍。另外一个最大原因是:你有自豪感。照此类推,你若时时处处以真善美处世,你增添了更多的自豪感,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