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烟台的朋友来说,“朱塂堡”zhū jiǎng pù这个地名应该不陌生——挂着“朱塂堡到烟台人才市场”牌子的53路公交车,在当地大街上常能看到。

朱塂堡虽然通公交车,但距离市中心还是相对远一些(到火车站约为25公里,即五十里路程),并且不在大路沿线(204国道在外夹河的西侧,朱塂堡村在外夹河的东侧)。因此,很多朋友听是听过朱塂堡,不过对这里的情况可能并不了解。接下来,我们就以史志资料为依据,对当地的历史地理做个简要介绍。

在区划上,朱塂堡村属烟台市莱山区莱山街道管辖。这里地处外夹河畔,系莱山、福山两区的交界地带。而在莱山建区之前,此处则为牟平县的西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朱塂堡”这个名字的由来,上世纪八十年代编撰《牟平县地名志》记载道:“明初王姓迁来定居,因村北塂上,西塂上有7个珠子,村以此命名为朱塂堡(朱由珠演变)。”

这段记载多半是编修地名志时根据村中传说所撰写,而这个传说主要解释了“朱塂”两字,却并没有提到“堡”的含义。

“堡”字在读作“pù”时,大多是指古代的急递铺。“朱塂堡”村既然带个“堡”字,那么它可能与哪座急递铺有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查询明朝嘉靖版《宁海州志》可知,当时宁海州(牟平)通往莱阳县的官道上设有一个“朱家”的急递铺,其上一站的急递铺就设在“莱山”,下一站就到了莱阳地界(注:当时的莱阳县辖区很大,现牟平观水镇一带也属莱阳)。考虑到古代的急递铺大多间隔十里而设,而朱塂堡到莱山大体就是这个距离,并且“朱家”和“朱塂”的读音接近,综合推断,“朱塂堡”这个名字可能是从明代的“朱家铺”演变而来的。

朱塂堡村规模较大(上世纪八十年代统计有将近3000人口),姓氏种类较多,除了之前提到的王姓之外,还有杨、黄、孙、姜、张、吕、崔等。

在清代,朱塂堡村的杨氏家族曾出过一位举人,他的名字叫作杨其焕,民国版《牟平县志》对其生平有简要记载。

根据记载,杨其焕,字文甫,清光绪丁酉科(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后来经过会考,他以主事签分礼部补用。进入民国之后,他的仕途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民国四年(1915年),署任河北无极县的知事。根据无极县史志资料的记载,杨其焕在任期间,曾捐俸修筑木道沟河堤,又捐款建无极县图书馆舍(自此无极始有图书馆),颇有善政。

与当时很多文士相似,杨其焕也工于书法,并有不少作品传世,现在有些收藏网站上还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