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国际局势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美国开始偏向盟军阵营,利用强大的工业能力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与此同时,苏联也恢复了对华援助,从中亚送来一批批军火经由甘肃运往全国。中国由此一转攻势,开始反向日军施加军事压力,胜利的天平也逐渐向我们倾斜。

这一切让蒋介石很是满意,他深知有美国和苏联撑腰,抗战是绝对不会输得,因此内心愈加膨胀,他的主要精力也慢慢由抗日转移到了国内矛盾上,他开始想办法攻击人民武装,伺机消灭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实现独裁的阴谋。不久之后,蒋以国府的名义向中共中央发报,要求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向黄河以南集结,配合国民党军开展一个新的“会战”。
党中央知道老蒋准没好事,因此回电报称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有战斗任务,没办法向黄河以南集结。这可惹恼了老蒋,他立即以中国军队最高统帅的身份,强行让中共中央执行命令。党中央考虑到统战问题,这一次没有驳老蒋的面子,但也没有全盘执行命令,而是让新四军一部大概8000人离开江北,由江西北上,前往黄河南部。

这8000人被分为3个纵队,其中1纵队的指战员正是傅秋涛同志,他是一位老革命同志,参加过土地革命,打过不少恶仗,战斗经验十分的丰富。按照事先的计划,他率领1纵队打头阵,先行穿越安徽南部地区,此处是国统区与日战区的交界地带,情况十分复杂,容不得一点马虎。
傅秋涛刚进入皖南没多久,便觉得有些不对劲,四周太安静了,静得让人有些心慌。傅秋涛原本打算让大部队停下来,派遣一些尖兵去探探路,但因为路程比较紧急,不能耽误,所以又取消了这一打算,继续率队前行。第二天晚上,3个纵队基本上都进入了皖南,这时,周围突然枪声大作,炮声轰隆,原来国民党军早就提前设下了埋伏,新四军中计了!

傅秋涛见情况紧急,二话不说便将带着1纵突围,很快便越过了敌人2道防线。可就在此时,军部发来急电,要求1纵立即掉头回去,掩护友军突围。无奈之下,傅将军只好又返回去,结果却身陷重围,连友军的面都没见上,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要尽快突围,否则必然全军覆灭。
于是他关闭电台,切断与军部的联系,而后率队向南奔去。国民党军察觉到1纵的意图之后,立即派兵去堵截1纵,结果却未能成功。但1纵这边伤亡也不小,原本2000多人的部队,打了3、4天之后,能战者不足700余人,可谓惨烈。傅秋涛认为,将700人全部带着走目标太大,于是将部队化整为零,分头突围,大家约定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团聚。

但可惜的是,很多同志最终没能冲出来,死在了反动派的枪口之下,而傅秋涛则比较幸运,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抄小道躲过了敌人的追捕,成功转危为安。这一战,新四军伤亡惨重,大量高级干部战死或被俘,幸存下来的官兵还不到2000人。
事后,我方严厉谴责了国民党政府,要求其向我方阵亡的官兵道歉,谁料老蒋居然倒打一耙,称是新四军先攻击当地国民党军的,坚持堪称恬不知耻!后来,此事传到了国际社会,美国与英国先后谴责了老蒋,美国总统更是直接照会了胡适和宋子文,让他们劝老蒋谨慎行事,不要破坏抗日的大局。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此次事件中没有做任何表态,只有一些非官方的声音象征性的批评了国民党政府。因为在苏联看来,国民党政府能拖住日本,让日本无法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得罪国府对于苏联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斯大林才一反常态的表现出了绥靖的一面。

再说傅秋涛,他后来加入华野,在山东战场上狠狠的“揍”了反动派,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建国后,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并且在总参部担任要职。1975年,傅将军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继续从事高强度的一线工作,遂退往二线挂职,实际上已经半隐退了。动荡结束后,他彻底离开部队,转往疗养院生活,平时打打牌、听听收音机,聊以打发时日。1981年,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时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