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期,在山东、河南、河南、陕西等地方的农村里,经常会有一些操着南方口音的人拿着手表、收音机等电子产品来换银元。听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讲:10枚银元换一块电子表、15枚银元可以换一块机械表或收音机,电子产品不限量兑换,只要你家里的银元够多就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年代,这些来自台湾和日本等地方的手表、收音机都属于稀缺货,有些村里人会找出家里的祖传银元,换一块手表戴在手上,别提多高兴了。但也有不少老人觉得银元能留下来非常不容易,就没舍得换。

除了去农村用电子产品换银元的回收方式之外,在这一时期很多礼品店、特产店也都做起了回收银元的生意,店里基本都是几块或几十元的价格回收银元。而那些去村里走街串巷回收银元的人被称为“铲地皮”,他们往往把价格压得很低以谋取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一位从银行退休的长辈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经常会有人拿着银元到银行,银行会按照一元换一元来进行等价兑换。到九十年代就很少有人拿银元来银行了,如果有人来银行就会溢价回收银元,当时长辈还碰到过一个女子拿着两枚银元来到银行,最终他自己出了30元拿下两枚“袁大头”银元,并留存至今。

上面这些现象都是民间回收银元的一个个缩影,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银元都通过这些回收途径进入收藏市场,并逐渐集中在部分币商手中,他们通过掌握了民间大多数的银元,以此来掌握收藏市场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