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总书记亲自命题、国务院批复同意、三部委联合发文、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创新实践。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展示各级各部门推动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成都发展改革推出“公园城市 成都示范”专栏,滚动刊发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探索形成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近日,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吴军、营立成撰文推介成都以场景赋能探索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的经验做法。本期转载如下。

以场景赋能探索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在四川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区”,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高品质场景营造为抓手,大力推动美丽诗情与公共效益相结合、生态尺度与生态价值相结合、功能区域与空间形态相结合,坚持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不断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都新篇章。

以场景供给赋能创新创意新业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成都积极探索“生产生活生态”相统筹的公园城市发展空间,深入研究生态建设投入产出机制以及生态价值动态转化的内在规律,着眼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场景供给的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大力开展生态场景建设与新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关系研究,探索生态消费场景营造新路径,不断完善公园生态场景与消费业态融合指引,不断完善以城市品质价值提升平衡建设投入、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的新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投入产出机制和生态聚人、永续发展的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断优化产业社区公园场景供给机制

以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为抓手,积极推动蓝绿空间体系与生产生活空间渗透融合,把产业功能区建成城市公园场景、生态招商载体和新型生活社区。

着眼“产”与“城”的融合,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坚持产业功能区独立成市,摒弃摊大饼模式,变职住分离的工业园区为功能复合的新型社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布局。

着眼“产”与“人”的匹配,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高标准人才公寓,依托创新创业环境优势和生活成本竞争优势,引导人力资源向专业化社区集聚。

着眼“产”与“链”的协同,以生态圈理念为引领,聚焦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就地布局,配套链、供应链、创新链整体成势,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比较竞争优势。

不断推动乡村郊野公园场景供给变革

在乡村的价值重新被人们认识和发掘之后,通过文旅产业赋能为乡村生态农业引流,实现人才、产业等城乡优质资源的双向流动。乡村郊野公园成为文旅商复合体系,催化生产要素在乡野中实现市场交换,不仅生物多样性持续得到增益,乡村的自然风貌、生活品质、产业发展亦能增效。

通过打造农林科创平台,以科技赋能农业农村推动提质增效。目前,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引入,成都已在郫都区战旗村、青杠树村,崇州市竹艺村、余花龙门子,大邑县稻香渔歌等众多乡村构建了生产圈、生活圈相融合的产业生态,形成创新链、价值链相融合的农林要素场景。

不断提升城市绿道场景供给质量

以区域级绿道为骨架,城市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相互衔接,构建天府绿道体系,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提升公园城市整体形象。突出运动时尚主题,创新多元化运动场景。随着一线城市进入竞争激烈的存量市场,为拓展利用更多的户外运动空间,不断制造新的兴奋点,成都依托环城绿道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时尚运动公园场景逐渐受到青睐。

以场景美学创造城绿相融新体验

建设生态文明,归根到底是要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有多重内涵。

对于成都来说,建设公园城市必须更加注重场景美学,要秉持生态思维统筹生产、生活空间布局,顺应生态原色、创新天府文化、活化城市表达,以引领时代的创意设计和独具匠心的美学表达诠释城市特质、刷新城市“颜值”,促进文化传承和生态永续。

在实践中,成都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创新“创新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建设-场景营造-生态产品开发-生态价值转化”流程,充分借鉴东京、伦敦、新加坡等先进城市营城理念,实现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引领营城模式变革。以“路”-“园”-“街”、“山”-“水”-“林”、“会”-“展”-“馆”等多维度生态场景营造提升策划与设计水平,实现绿城融合。

积极营造多彩生活场景

打造“回家的路”“上班的路”“旅行的路”“儿童乐园”等生活场景。例如,“回家的路”聚焦市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实施形态修补、业态提升、文态植入、生态修复和心态改善,构建慢行优先、绿色低碳、活力多元、智慧集约、界面优美的社区绿道网络体系。在绿道建设中,利用街边开阔地带设置休憩驿站,秉承小型化、便利化的布局特色,突出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三店一馆”的基本生活服务配置,营造温馨生活场景,让市民走一条可享生态、文化、休闲多重体验的绿道。

持续保护诗意山水场景

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顺应生态原色修复生态多样性。通过山水生态公园场景的营造,发挥成都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良好、城市绿化完善的优势,打造近看有质、远看有势、绿意盎然的山水生态公园场景,推动绿色空间体系与城市相融合,让“可见”变为“可进”,营造“探险的山”“观景的山”“养生的山”“漂流的水”“灌溉的水”“雪域的水”“原始的林”“多彩的林”等消费场景,实现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形成人城园和谐统一、生态景观优美生动的开放性绿色公园城市。

不断生产创意生活场景

一方面,成都下决心拆除实体围墙,实现从临街景观直接步入公园,极大地增强了公园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成都注重向自然借力,大力调整绿化物种结构,用鲜花美果增色增彩,植物栽植以营造花境为主,打造出多个形态优美、色彩缤纷、季相分明的多样性植物群落景观,构筑多层次空间美景,营造城市全域公园景观场景,实现场景中阳光、水、空气、花、草、木、休憩、工作等要素和谐共生。

以场景思维塑造生态转化新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成都公园城市场景营造重点关注生态投资和价值转化的新模式。在公园城市场景营造的实践过程中,成都始终坚持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综合平衡”,优质生态与高端产业“互促共进”,示范引领和梯次建设“远近协同”,公益属性与商业价值“两相兼顾”,依法依规和创新发展“先立后破”,不断强化生态转化实践中的场景思维和场景逻辑,努力在场景营造过程中实现市民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美誉度提升、土地资源增值、消费业态集聚的综合效应。

持续提升场景营造的能力水平,增强生态价值转化的科学性、有效性

突出场景统筹策划能力,坚持以未来视角、公共视角和消费视角开展场景研究,“走出去”学习国内外先发城市在场景营造方面的先进经验,注重场景营造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统筹衔接,着手实施城市场景创新计划。

突出场景政策整合能力,坚持将场景理念融入公共政策思考,对变化多样的场景问题进行政策回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群体和个人需求不断调整完善政策,以场景培育为重点组织城市机会清单,建立应用场景营造的政策工具包和发布机制。

突出场景产品发布能力,以“公园+”“绿道+”“林盘+”“森林+”等成体系策划包装生态场景,推动产品加速孕育、快速创新、升级迭代,通过策划主动释放场景驱动的城市机遇。

突出场景市场运作能力,善于挖掘场景营造的市场潜力,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在场景营造中的关系,创新形成兼顾公共性和经济型的市场化场景运营体系,推动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更好参与城市场景营造。

不断推动场景营造的多元参与,提升生态价值转化的系统性、广泛性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对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设计和系统谋划作用,统筹推进项目策划、征地拆迁、资金保障等工作,确保公园城市建设衔接顺畅、保障有力和推进有序。

坚持市场主体,注重发挥国有企业平台功能、领军企业专业优势、社会力量创新活力,鼓励支持引导专业化市场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全面参与生态建设,提升生态项目的自我“造血”能力。

坚持商业化逻辑,以公园场景生态建设项目为载体,创新企业自主经营、国有资产租赁、多元复合经营等合作共营模式,共同开展场景营造、功能叠加、业态融合,以生态产品思维持续放大生态资源的增值效应,进一步激发生态价值转化。

▶ 来源 | 成都日报

@节能减碳企业和公共机构:快领零碳券!每年最高发放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