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股还有救吗?

8月底,四大利好放出: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规范股份减持行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结果第一个交易日,A股开盘后仅坚持了1分钟,大牛变小牛,最终当天“怒涨”1.13个点。

截止今日,A股仍在3100点徘徊。

为什么利好频出,A股市场仍未走出低迷?《湾流经济评论》认为:

房地产如果起不来,A股就不会起来。

土地财政与股权财政仍在极限拉扯中,土地财政不复苏,股权财政难以力挽狂澜。

股权财政露脸

股票减持最大动力方,笔者认为除了野心勃勃的企业家本人,更大的减持潜在风险是政府背景的资本方们。

目前决定A股涨跌的,可能不是政策工具箱,而是政府资本。

先科普一个概念——股权财政

经济学家李迅雷提出,股权财政的逻辑是:

国有资产投资回报率的提升。

简单理解,政府投资企业,然后通过一级市场或者二级市场,套现获得收益。

经济观察报援引一位中部地区地方财政部门人士的观点,股权财政的实现路径是:

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和放大功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产业,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在实施资本市场有序退出后,投向下一个产业,实现良性循环。简言之,以国有资本为杠杆、重点产业为投资目标的金融手段。

这个手段并不新鲜,国外有淡马锡模式,国内有合肥模式、深圳模式、珠海模式等。

从这几年的趋势是,国资通过纾困方式获得民营公司股权,或者通过引导基金方式在一二级市场进行投资,从而促进招商引资。

没有多少人留意到,A股市场里,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也越来越多。截至去年12月14日,国有控股公司数量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近3成,达到27.79%,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一半以上,达到51.28%。

单单一个深圳国资,就控股或参股了包括中国平安、国泰君安、中兴通讯、万科、中集集团等一共40多家A股上市巨头。

图源:国民经略

此外,按照中基协的数据,截至去年3月底,按照已到位资金做保守估算,政府引导基金已占国内PE/VC存量基金规模的47.43%,接近半壁江山。

苏州、杭州、广东、成都等9个城市,去年政府引导资金数量就超过了40支。这已经不是星星之火了,而是一片燎原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国资LP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第一财经的数据,国资背景LP是人民币基金的主要出资方,今年上半年出资金融占比超过7成。同时,今年以来,千亿级产业引导基金频频出现。2022年的数据显示,百亿以上基金,94.7%是由国资GP管理的。

所以政府资本既然能入局,最终就需要套现离场。如果在一个时间段大量抛售,长时间在资本市场抽血,A股自然涨不起来。

例如,今年6月份,集ChatGPT、算力龙头概念于一身的牛股——浪潮信息,其控股股东浪潮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可交债券换股减持了3151.3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4%。

通过股权穿透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浪潮集团的背后是政府资本——山东国资委。所以,在ChatGPT大火和财政吃紧交织的6月减持,就很耐人寻味了。

资料来源:企查查

目前没有准确的数据证明过去一段时间,减持的股东比例中国资到底占比多少,但可以预计的是,如果土地财政持续下滑,国资背景的股东减持股权的可能性就越来大,A股想要抬头的可能性就越小。

财政缺钱

可能,大家都已感受到财政吃紧的样子:

社保支出涨了,每月多缴纳几百元,快乐少了好几分;

全国地铁刮起了“降本增效”风,杭州地铁自动扶梯在非高峰期暂停使用,率先实现8小时工作制;

甚至连端着铁饭碗的体制内人士,不是在降薪,就是在降薪的路上……

财政为什么会吃紧?

财政支出是一方面。2022年,光是防疫支出一项,广东就有711.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3.8%,费用甚至超过甘肃一年的教育支出。这也部分导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6.1%,收支缺口达到5.7万亿元。

当然,根本原因是财政收入少了。

分省份看,去年全国一共有22个省市财政收入负增长。

分财政四本账看,情况更加明了。财政四本账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以税收为主,占财政收入一般左右)、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土地财政紧密相关,占财政收入约1/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占比约1%)、社保基金预算(预算资金只进不出,不纳入财政支出分析范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清华金融评论

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亿元,同比增长0.6%;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万亿元,同比大跌20.6%,这也是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拜土地出让金同比下跌23.3%所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

土地财政歇火

很明显:

财政收入减少,主要因为土地财政。

去年,土地财政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房地产五税)8.61万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6.69万亿元,房地产五税1.92万亿元。也就是说,土地财政收入,占了财政收入(不包括社保基金预算收入)3成左右

结果,地位举足轻重的土地财政,不是去年才显疲态,而是近五六年一直后劲不足。从2017年至今,土地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基本都在下跌。

狭义土地财政规模及占比变化图
图源:清华金融评论

土地财政歇火了。

土地财政里,土地出让金占了绝对比例。因为房子卖不出去,地价也就涨不起来,土地也难以拍出,土地出让金自然会减少。

恶性循环

因此,如果土地财政无法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地方政府为了财政收支平衡,就有可能导致国资背景的A股股东们在资本市场抽血,从而形成A股怎么涨也涨不起来的困局。

同时,A股涨不起来,资金都被套住了,哪有多余资金买房?所以,楼市低迷导致资本市场低迷,又进而导致房地产市场更加萧条,如此循环:

楼市低迷——土地流拍——土地出让金减少——财政收入减少——政府拓展财政收入渠道——资本市场套现——A股砸盘——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楼市更加低迷……

如此循环下来,又进而导致信心不足。但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甚至消费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两条腿走路

这就是开头说的,只有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才能够拯救资本市场的全部逻辑。

回到股权财政上。资本市场输血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股权财政输血量有限,无法与土地财政相提并论。目前股权财政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里的非税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里的调出资金。资本市场套现,只能解一时之急。

其次,容易造成资本市场的损失,进而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因此,《湾流经济评论》认为,无论是股权财政还是土地财政,除了输血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造血功能。

一方面,土地财政歇火并不意味着消亡。房地产链条长、涉及面广,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则占到14%。

其次,要摆脱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拍卖槌一响,黄金万两的一本万利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未来的土地财政可能需要从房地产税、旧改、城市更新、不动产运营收益等方面发力。

再者,通过建设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等方式提高上市国企资本利得,进而提升国有资产投资回报率。

最后,通过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地方产业,打造下一个“合肥”,并通过股权增值退出的方式获得投资回报,也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加地方税收,最后实现土地财政和股权财政两条腿走路。

那些通过股权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城市,如深圳、苏州、合肥,房价都不低,但土地财政依赖度都不高。特别是深圳,房价宇宙第一,土地财政依赖度却是最低的。

前段时间,和股市利好政策几乎同步,房地产市场也在松绑,一个接一个城市取消限购限贷。

看来,政策并不是从工具箱里拿出的喇叭。或许,各级政府也坚信——

只有房地产才能救A股。

参考资料:
泽平宏观:中国财政形势报告2023: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
清华金融评论:“股权财政”能否替代“土地财政”?|宏观经济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股权财政的逻辑与现实:从央企到地方国企
经济观察报:卖地收入低迷,股权财政补位?
国民经略:中国地方国资第一城诞生
宋丁视点:土地出让金退潮之际,土地财政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