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代八朝的人物画(下)

元明时期,徽州的雕板、制墨业日益发达,丁云鹏没有错过这个历史机遇。他利用自己的白描人物画技巧,创作了大量的书刊插图,对新安派木刻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他的弟子吴羽、汪鲸、程鹄等人传其技法,予以发扬光大,为清初新安派木版画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基础。

《观音图轴》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纸本。设色。纵97.2厘米,横33.1厘米。作于万历年间。此图简洁佳构,中间仅有白衣大士端坐平面岩石之上,不着冠帽,修发披肩。双目下垂正自沉思,身旁净瓶插有新竹几枝。人物白描用笔,精细工致,如行云流水,出自李公麟一路,色彩浅淡素雅,极富超凡脱俗之胜。是所作道释人物的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漉酒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纸本。设色。纵137.4厘米,横56.8厘米。此图古柳三株,间置斑驳怪石,地面野菊白花,疏落一片。再下一位雅士,头挽墨髻,髯须飘逸,道袍随身,席地而坐,和两位童子倾醅漉糟,旁置酒壶食盘。下部绿茵之上,几案半端,上置古琴一具,果盘书籍不等。人物用笔不失李公麟笔意,精细入微,眉发之间,意态肖真;衣纹转折轻柔飘动,而童子之衣又多见顿折,巧用元人之法。赋彩浓丽清简,色调青绿且富于变化。上部树石墨、色浑然一体,阴浓清润;中部人物二白一褐,与浅绿地面和谐统一之中更显突出,使人物情态愈加真切。

人物画的高度发展是在明末。由于陈洪绶、崔子忠和曾鲸的崛起,终为明代发展失衡的绘画史填补了重要的一页。

陈洪绶(1598-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又号老迟。浙江诸暨人。一生遭遇多舛,困苦不堪,内心矛盾痛苦。但个性强烈极富创造性。所画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到,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与崔子忠共同称重画坛,世称"南陈北崔"。他自幼习画人物,并向蓝瑛求教,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他的人物画从临摹李公麟石刻线描"七十二贤"开始,进而博取古人营养,以至形成强烈的个性。其特点之一,是注重形象提练,既善于形体夸张,又富于神情含蓄;在表现手法上,强调用线的金石味,最为简洁质朴。早年,因受李公麟、赵子昂等人的影响,用笔精细,刚中带柔;晚年转向粗放,柔中有刚,更加出神入化,深厚独到。人物取材不限,多及本朝和历代人物故事,神仙佛道等等。其中,《隐居十六观图册》、《雅集图卷》、《生鲁居士四乐图卷》等作品,寄托着他对国破难安的晚明江山的无限深情和人生态度。明亡之际,画家吞声饮泣,纵酒狂呼,心情沉郁。当清军攻入浙江时,以刀架颈逼他作画,画家誓不动笔。此后借陶渊明辞意创作《归去来图卷》,送与降清的故友周亮,劝其不要与清为官。此外,还有不少木刻版画。如19岁时所作《九歌》插图,仗剑徒行的屈原形像使后世两个多世纪无人超过。

他如《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画作品,都是反抗封建专制的精制佳构,成为明末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物画作。

《雅集图卷》现藏上海博物馆,纸本。墨笔。纵29.8厘米,横98.4厘米。此图为写生之作,人物以白描勾勒,造型用笔均有李公麟铁线风范。衣褶细入游丝,行笔转折有力,形象明朗,颇有装饰情趣。树石参用王蒙牛毛皴画法,行笔曲折,苍劲朴茂,古雅淡泊。画面正中里面,石案上置放精雕细刻观音之像,像前端坐明代学士米万钟,他正面向观音展卷吟读;周围或坐或立者还有陶君奭、黄辉、王静虎、陶允嘉、愚庵和尚、陶望令、袁宗道、袁宏道等诸位贤达,他们正在凝神静听,甚为惬意。画家通过对于年老退隐的贤达之士的刻画,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是一件笔墨技法高超,情感深沉含蓄的精品。

陈洪缓的画风影响极大,除了长女陈道蕴和儿子陈字外,还有严湛、陆薪、魏湘、丁枢、王崿、沈五集、祝天祺等数位弟子。清代王树、华嵒、罗聘、任熊、任薰、任预、任伯年等辈,都在绘画造型上有所继承。

崔子忠(-1644年),初名丹,字开予,后字青引、道母,号北海。山东人氏。科场失利后寓居北京,专事绘画创作。明亡,自入土室不出,直至饿死。善画白描,描绘精细,自出新意。与陈洪绶齐名。所作《洗桐图》、《云中玉女图》、《许旌杨移居图》等,表达了他对世间污浊的厌恶和摆脱人间苦恼的企盼。他如《伏生授经图》、《长白仙踪图卷》、《藏云图轴》、《洛神图》、《云中鸡犬图》、《张东华像》、《说象图》等,都是人物画史上的杰作。

《伏生授经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绢本。设色。纵184.4厘米,横61.7厘米。此图构思巧妙,富有装饰味,人物端庄逼真。衣纹秀劲多折。得唐人古朴而又自出新意。伏生是汉初的一位长者,原为秦时博士官,精通《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伏生根据默记将《尚书》内容整理为29篇,以此传给晁错并流传于世,即现在的《尚书》。画面上半部,仅在右边画菩提树和杂树各一棵,树冠庞大阴浓,用笔简洁;树的根部之前,有老者席地而坐,皂服随伴,光头善面,长眉短髭,侧视前方;老者身边,斜坐一绿服侍女,也正注目于前;前部有一红衣男子,高髻修面,正在伏案疾书,案上横铺一长条纸卷,兼有砚盒;表明晁错正在依言抄录;三人于旷野之际,正在忙于抢救古籍,情景历历,真切感人;其身下部三侧散置透风石和石块若干,石体多作折角,与上部树干的班驳留白相谐天趣。此外,画面再无杂物,益显古远宁静,幽雅深邃。

曾鲸(1568-1650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侨居南京从事绘画创作,以卓越的肖像画著称于史。所作肖像,讲究构图和布局,面部造型准确,晕染细腻,衣纹简练,笔法飘逸。他的创作,将中国传统的人物写真技巧发展到新的高度,为明代人物画的发展树立起一座高大的丰碑。近代画家陈师曾认为:"传神一派至波臣乃出一新机轴。其法重墨骨而后傅彩加晕染,其受西画之影响可知。"曾鲸在南京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前来传教,带来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等画作,曾鲸有可能见过。但曾鲸的画法仍是对"先笔墨后色彩"的传统技巧的运用和发挥。晋代顾恺之画人物,长时间不点眼睛,深知"传真写照、妙在阿堵中"的道理。宋人画肖像,强调先观察对象,达到"默识"的程度,然后再画,把"令人端坐欲求其神"视为"俗笔"。元代著名民间肖像绘画大师王绎主张:"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现,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在用笔上,王绎又讲:"墨随笔痕,色依墨态,成后观之,非色非墨恰是面上神彩。"曾鲸出色地继承了"先笔后墨"的传统和王绎的"彩绘法"。他以真人为师,细心观察,完全忠实于描绘对象,并突出细节。其傅色淹润,洪染多达数十层,直到满面生辉为止。使画像生动传神,人称"如镜取影"。所作《张卿子像》、《王时敏像》、《葛一龙像》等画作,可列入最优秀的肖像画作品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卿子像图轴》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绢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36.2厘米。张卿子是明代的诗人和名医,画中人物正面直立,别无他物。肖像乌巾朱履,身穿淡青色长袍,右袖下垂;左手横在胸前,左手指甲修长,悠然拈须,显现出其医家身份;面部线条墨色浑然一体,眉毛胡须漆黑见丝,双目口鼻轮廓清晰,起伏部位具现;然后淡墨多层烘染,神情焕发后,再行敷彩,赭石中略加铅粉,色调柔和,肌肤如真,形神兼备。年款为《天启壬戌中秋写》,当是公元1622年所作,曾鲸时年59岁。

曾鲸的肖像画轰动当时画坛,学者甚众,世称"波臣派"。其后有谢彬、金谷生、徐易等十数人继承画法,影响深远。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