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华夏子孙的人们,却不承认夏朝的存在,你敢信吗?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之中,古人创建这个词时,心怀美好的愿景。他们无比怀念夏启建立的夏朝,无比痛恨商纣实行的暴行,内心深处向往华夏文明的重现。

之后,华夏子孙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既是对祖先的尊重,更是对自身历史起点的宣扬和认定。

然而,时至今日,夏朝仍然没有被历史学界认可,这是为什么?口口相传的夏朝历史,又从何而来、是真是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夏朝不被正式承认

“用证据说话”是现代社会发展最大的进步,宣示着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时时、处处、事事都讲究证据,对于鉴定萌芽期的人类社会来说,确实有些吹毛求疵。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古人古书中多次提及,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尚书》,它专门书写了一章《夏书》,其中写着“殷革夏命”。但是,不少人认为《尚书》是一部伪作,根本不可信。

此后,各个朝代都有对夏朝的记载,但《史记·夏本纪》关于夏朝的描写最为详细,“夏共传14代17帝,延续约471年”,甚至精确的描写了每一任皇帝的名字,以及在位时间。

尽管《史记》的描写如此详实,世人仍旧持有怀疑态度,理由是它是在距离夏朝一千多年之后写出来的,并不能当做“真实存在”的可靠证据。

以上描述,只是怀疑的一部分,真正让人们持有否定态度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商朝作为夏朝的“继任者”,却没有关于夏朝的记载,最起码目前破译的商朝“甲骨文”中,没有一丝发现。

另一个是,时间上耦合“夏朝时期”的考古发现中,还没有文字,只有一些文物。但“文物不会说话”,无法像文字一样,告诉世人曾经的故事。

直到1959年夏天,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于夏朝的探索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缺文字的二里头遗址

1959年夏天,二里头遗址被发现,经过初期勘测表明,它与夏朝时间上更为贴合,规模上足够庞大,极有可能出现更多证明“夏朝是否存在”的证据,包括人们梦寐以求的文字。

考古的前二十年,工作人员挖掘出1号、2号宫殿,挖掘出青铜器冶铸遗址,从框架上确定此处是一座庞大的都邑。考古人员猜测,里边肯定更有乾坤。

于是,他们加快了挖掘的进度。在之后的十年里,大量的陶器、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文物被发现,但考古人员一直期盼出现的文字证据却始终没有踪影。

随着考古的继续深入,更多“先进”的设计被发现,其中包括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宫城“紫禁城”、最早的井字形城市干道路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建筑殿群,等等。

这一切都暗示着当时的统治制度和社会模式已经成熟,一个完整的王朝国家曾经屹立于此。

可是,即便大型宫殿、复杂青铜礼器、玉石手工作坊等均已出土,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社会治理理念也展露无遗,却独独没有发现文字的存在,仅仅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青铜器上的奇怪符号。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考古发现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国家治理程度都已经超越蒙昧的初始阶段。如果没有文字,很难想象这么复杂的理念、复杂的工艺,是靠什么传递和继承的?

而且,根据以往的考古发现,早于夏朝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文字的雏形,为何到了夏朝却突然没有了文字的痕迹?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其中肯定另有隐情。

既然无法从废墟中直接挖出“文字”,考古学家们决定转换一个研究角度,去探寻夏朝“消失的文字”。

甲骨文暗示着文字“真面目”

考古学家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已知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从甲骨文破解情况看,它已经相对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形、指事、会意的功能。

学者们反复研究这些奇形怪状的、刻在骨头上的文字,当一个字的出现和破解,让他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这个字是甲骨文中的“册”字它的样子类似于竹简,特别像“两根绳子串联着若干长短不一的竖棍”。这让研究人员想到了《尚书》中的一句话“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比之下,研究人员推断,如果甲骨文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形式,那么“册”字的书写决不会和竹简类似。再参考《尚书》的记载推断,当时一定存在一种写在竹简上的文字,夏朝也是如此。

有了这个看似合理的论断,研究人员兴奋极了,又深入的研究了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

他们发现,虽然这些器皿与甲骨文一起出土,但上面刻画的“文字”与甲骨文又有很大的区别。

由此,研究人员推断,夏朝和商朝时期,文字的载体是多种的,可能性最大的有陶器、青铜器、竹简、甲骨。

其中,陶器多在民间使用,因此刻画的一些文字符号,内容原始,应该只是一些民间才能看懂的符号,或为器物名称,或为族徽。所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是这些符号。

青铜器是皇家官家专用之物,刻印的文字符号又代表一种意义,具有特别的意思。

甲骨文,二里头遗址里没有出土,说明夏朝没有使用。

最后发现,唯一能够传递政府政令、传递有用信息、记录先进技术、记录夏朝历史的载体,只有竹简一种可能。

这种非常正式的记录方式,在当时落后的社会中,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人员,并未普及。

综上所述,夏朝文字并非从遗址里挖掘出来的,而是从考古发现推断出来的,真正承载官方文字的载体是竹简,但最终因为难以保存,没有留下更多信息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