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新城区北新街,有一片平房院落建筑群,取“竹林七贤”的典故,将这里称为“七贤庄”。1937年至1946年,七贤庄是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所在地,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转运战争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元旦,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随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白求恩、巴苏大夫等人的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均复原开放。同时,还开辟陈列室,展出大量革命文物、文献资料和照片等。1988年1月13日,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七贤庄建成,由十座“工”字形土木结构的院落从西向东排列组成。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医疗器械物资缺乏,周恩来指派张学良身边工作的刘鼎在西安设立秘密交通站。

1936年春夏之交,刘鼎用200块银元,租下七贤庄一号院。在德国牙医博士温奇·冯海伯牙科诊所的掩护下,建立秘密交通站,为延安采买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七贤庄一号院,迎面是“工”字形的主体建筑,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六间,高出地表80厘米,底部设有地下室。如今,按照曾经的场景,室内已经恢复原貌,展示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叶剑英、林伯渠的住室和会客厅。

在会客厅内,悬挂着孙中山画像,以及抗战、团结、进步的口号。当年,中央首长和西安办事处的领导经常在这里接待国民党高级官员、各界知名人士、国际友人和中外记者。

穿过“工”字形的主题建筑,在后方的院子中间,有一座长方形小屋。这里是厨房,由并列的两个房间组成,为西安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和过往留住在此的各级首长、客人做饭。

抗战初期,形势比较好,每天能够吃上四菜一汤。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生活开始日益艰苦,同志开垦门外荒地,度过难关,守住阵地。在角落里,有一口苦水井,用来洗衣和淘菜,饮用水来自西门附近的甜水井。皖南事变后,为了减少跟国民党发生摩擦,同志们开始饮用这口井的苦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贤庄一号院由南北两个大小和结构相同的两进院落组成,在南、西、北三面,临街各开设一座门。绕过厨房,穿过通道,便进入北边的院落,跟南边的院落非常相似。在院落中间,也是一座“工”字形建筑,南侧是一座长方形小屋,跟南边的院落对称分布。

在这里的“工”字形建筑内,两侧分别是机要大厅、电台和救亡室。其中,救亡室类似现在的俱乐部,经常召开学习会和报告会,组织大家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在这里的长方形小屋内,分别是理发室和存放劳动工具的库房。

穿过北院内的“工”字形建筑,走进七贤庄一号院的最后一进院落。在一株高大的银杏树下,有一座长方形门房,中间的门道被封堵。如今,这里悬挂着党旗,成为进行入党宣誓活动的场所。

这里曾经是《新华日报》和《解放》周刊的分销处,为了扩大宣传和方便群众,在房间后墙上开设小窗口。1938年冬季,在周恩来的邀请下,冼星海前往延安,曾经在这里居住。1940年5月,冼星海前往苏联,再次留住于此地。据说,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和《游击队歌》都是在西安创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6月 ,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当年 9月 ,西安 办事处撤回延安。这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年到1946年间作为 “ 红色堡垒 ”“ 红色兵站 ”“ 红色桥梁 ” 的历史。

点击下方,观看相关图文——

我是申威隆,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被领导和同事们称为“申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关中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