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隔空猥亵”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包括9岁女孩的母亲郭丽。在此之前,她万万没想到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

8月12日上午,郭丽的关联QQ号收到“你想看”三个字。

因为关联的是女儿小敏的QQ号,做母亲的警觉让她立刻点了进去,而后看见的聊天记录让她难以置信。

一个名叫“浅笑心柔”的网友,在前一晚给女儿拨打了时长3分32秒的视频电话,接着又发了一段18秒的色情视频。

她问女儿在视频电话里看到了什么,女儿说什么都没看到。

当晚,郭丽报了警。在回家等待民警联系网安查询的过程中,她又耐心询问女儿究竟在视频电话里看到了什么,这回女儿松了口,告诉她,自己看到了对方的隐私部位。

随后,郭丽又在隐藏会话里发现了六个网友曾向小敏发送过粗俗色情的文字消息,小敏向其中两人发去了自己私密部位的小视频。小敏解释,之所以给他们发,是想交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隐藏聊天中,小敏和另外一个网友的对话记录。网友见小敏拒绝发送视频,便称“那以后就不玩了”。然后小敏发去一段时长3秒的自拍小视频)

8月12日晚上九点左右,内蒙古鄂尔多斯警察打电话告诉郭丽,已经找到了“浅笑心柔”,对方是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

郭丽怎么也想不到,本来只是给了女儿一部旧手机来辅助完成作业,却让女儿接收到了外界的不良信息。她想起来,8月上旬的某天晚上,女儿操作学英语的APP时,突然就把声音关掉了,“我想看她到底在干什么,她就拼命抢手机不让我看。”

8月30日,公安局以“被猥亵”为案由对此事立案,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之中。

小敏是从哪个途径添加的陌生人、是否和那个学英语的app有关尚未可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小敏的遭遇并非个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小学生也能轻易接触社交媒体,并且当下社交平台的范围在无限扩大,不仅是手机,甚至在学习机、电话手表这些家长认为可以控制的地方也存在着看不见的社交黑洞。

01

学习机里、电话手表里
也可能藏着恋童癖

一个妈妈在网上爆料,自己给女儿买了学习机,本以为是学生专用的学习机,下载哪些软件自己都能把关,应该比一般的平板或手机安全得多。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下载的某一款软件里不仅有聊天功能,而且还能完美避开家长的监控:有个成年男性竟然给孩子发色情言语,还诱惑孩子发送私密照片。

这个变态男一开始跟孩子正常聊天,还主动发来一张自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聊着聊着,猥琐的一面就露了出来。

“你好可爱,好想亲亲你”

“你是穿三角还是平角内裤啊?”

“妹妹,你发育了吧?”

即便女孩已经明确拒绝,这个变态还是反复要求女孩发隐私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这个妈妈心有余悸地说:“现在太多软件APP都有社交属性,一不小心就被变态盯上了。”

的确,社交属性几乎已经成了所有互联网产品必不可少的卖点。某款电话手表已经变成了儿童“社交神器”,能“碰一碰加好友”,能发朋友圈,能打卡、点赞,俨然成人朋友圈的翻版,这就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发挥的空间。

比如,之前有个妈妈发帖子,说在6岁儿子的电话手表里发现了无码高清、有不雅动作、暴露隐私部位的视频,孩子说,是自己同学发过来的。

快要气炸了的妈妈追问那个同学的家长,家长说孩子是在某个群里看到的,但那个群聊天记录已经删除了,也没法查到是谁发的,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就在这个妈妈为儿子已经看过好几遍这个色情视频苦恼不已时,又有人把儿童电话手表当成了诈骗集中地。

7月3日,有家长报警,上小学的女儿被一个成年男子借走了电话手表,然后趁机拿走了电话卡。之后民警在酒店抓住了犯罪分子,发现他们已经照着这个方法骗来了4张电话卡,并用这些电话卡冒充是物流工作人员进行诈骗。

社交属性加持下,在任何APP或平台里,色情、诈骗都有可能出没。

最近一款风靡孩子社交圈的游戏也被曝出问题重重。

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遭到了骚扰。还有家长说,有骗子在游戏里以“免费送皮肤”为理由和孩子加好友,然后诱导孩子添加家长银行卡,最终诈骗36万元。

作为家长,这些案例简直叫人触目惊心。在社交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核心诉求的今天,想要完全杜绝孩子与陌生人的网络接触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社交需求会继续上升,孩子渴望与同龄人接触,家长想拦也拦不住。

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处。这可怎么办?

其实,面对洪水猛兽,我们不必过于担忧。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孩子们对网络的识别能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只要我们给孩子普及基本的社交知识,他们自己还是有能力长出自我保护的盔甲的。

02

等到八年级”,时机与教育同等重要

在谈及网络社交教育前,我们父母都得知道“社交媒体算法的目的是获得最大利润,而不是让孩子受益。”但与此同时,网络社交媒体又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孩子会比成年人更难拒绝社交媒体的诱惑,所以年龄是父母考量是否要让孩子接触社交媒体的重要因素。

美国曾开展过一项家长运动叫“等到八年级”,建议等孩子到八年级再让他们接触社交媒体。但合适的时机并不仅仅取决于年龄,还取决于他们的心智成熟度,包括解读社交线索的能力、对冲动的控制能力、被批评和拒绝时的脆弱程度等。

(《小欢喜》剧照)

不过常爸认为,当前情况下想让孩子到了八年级才接触社交媒体很难实现了,光是电话手表这一项就足以打败九成父母的幻想。所以,常爸认为只要孩子开始用电话手表或者互联网时,父母就应该提前跟孩子进行一次谈话,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块:

第一,开诚布公地谈论社交媒体的好处和坏处。

把社交媒体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们和其他人保持联系),以及社交媒体的坏处(容易成瘾、可能遭受网暴、泄露隐私)都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全面地看待社交媒体,再跟孩子一起探讨规避社交风险的办法。

第二,明确告知父母有查看孩子发布内容的权利,设置好家长控制。

众多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孩子刚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时,家长的监督至关重要。

孩子开始使用社交媒体后,父母一定要在第一次谈话时树立自己的权威,跟孩子约定好各自的职责,比如父母可以在下载什么软件、使用多长时间、要不要监控孩子聊天这件事上有决定权。

现在很多APP和设备上都有家长控制设置,建议父母在一开始时只允许孩子使用一个社交媒体并监控孩子发布的内容,要提醒孩子除了社交媒体还有很多其他事要做,“教会孩子平衡社交媒体,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适当、什么是不适当的发布内容更重要。”

第三,设置敏感词和敏感内容,一旦涉及不适当内容要跟家长沟通。

跟孩子约定好,可接受的与不可接受的行为有哪些,内容可以参考下方:

  • 孩子可以在什么时间用社交媒体,可以使用多长时间;
  • 孩子可以在哪里使用,仅在客厅等公共区域还是可以去卧室里;
  • 不可以上传或分享不当的消息、图片或视频;
  • 不要告知别人自己的账户和密码;
  • 不要同时在多个平台发布同样的内容;
  • 不要将电话号码、生日信息等公开在个人档案里;
  • 使用公共电脑后,记得退出账户;
  • 发帖子或回复帖子时要尊重他人,不要说那些你不会当面说的话;
  • 在发布别人图片前,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 只接受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为好友;
  • 发现令人不安的内容时,要告诉家长;
  • 当对方询问财务、银行卡时,要保持警惕,跟家长沟通。

为了便于孩子识别不当内容,可以设置简单的关键词:隐私部位、裸照、密码、银行卡、转账、付款等。

在限制孩子的同时,家长要做好榜样,比如有限度地使用社交媒体,睡觉前放下手机和家人谈话等。同时,不能因为学习机、电话手表对下载功能有限制就完全放松警惕,对于需要下载的app,家长要严格把关之后才能下载、让孩子使用,避免一个疏忽,把有毒的app送到孩子手里。

社交媒体的算法决定了它们对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帮助孩子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并非易事,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引导不可或缺。

你会限制孩子用社交媒体吗?你的孩子遇到过危险的事情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