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河南洛阳“宋氏四兄弟”倒卖文物案被曝出,一个“黑白勾结”,兄弟俩私藏文物超过洛阳博物馆的惊天大案就这样浮出水面。人们才惊觉,原来现代文物流失已经这么严重了。

然后有记者趁着此事的热度,暗访了洛阳当地的古玩市场,曾经和北京、西安齐名的“文物集散地”,如今已经极速衰落,大量店铺关门倒闭,还在支撑的店家明面上售卖的基本都是现代工艺品。

但在“十有十假”的地摊货背后,却暗藏着一个被记者称为“黑市”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玩店 配图

必须要经过“熟人介绍”,才会被引见给少数店家,然后他们拿出“压箱底”的货,记者用一些手段见识到了几件“好东西”,店家声称分别是唐、宋时期的瓷器,是早些年出土的文物。

记者不会分辨真假,调查过“黑市”之后便借故离开去请教相关人员。然后,专家果然适时的蹦出来发表意见,说该店家已经涉嫌违法,如果东西是真的,那么只要交易就违反了《文物保护法》或《刑法》。如果东西是假的,金额小就算虚假夸大,金额大就涉嫌诈骗!

专家说的对吗?其实真没错!因为按照中国现行的《刑法》、《文物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中国3000多处各类古玩市场、百万家商铺以及数十万从事“工艺品制造”的人员,要较真起来,通通都是违法经营。

国有文物商店

只要没有正规拍卖纪录、国有文物商店购买纪录或者切实的“遗赠”的证据,那么你手上的古玩就属于“没有明确来源的疑似文物”,会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那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全国上千万的收藏爱好者,百万级别的经营商家,不都在搞古玩吗?

这就是当下最尴尬的地方,按照法律上的规定,绝大部分古玩的商品属性、交易手段,不是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就是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卖真的叫犯法,卖假的叫骗人。

可是如果“依法”,难道将全国的收藏市场全部查封?这也不现实。那几个大型造假基地,客观上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带动了就业,只要以“工艺品”之名售卖就不会违法,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没几个商人真的讲诚信。而民间的文物国家也放宽了限制,可以交流但不可以交易,当然现实会更复杂。

这一切的核心原因都在于:保护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盗墓的猖獗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这30多年来轰轰烈烈的“全民收藏”,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文化轨道,变成了一场反传统的“金钱秀”,它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文物资源危机。

这也可以理解,古代搞收藏的人非富即贵,不在乎钱,都有着某种层面上的精神追求。但现在我们才富裕起来几年?人们更在乎是物质而不是摸不着边际的“精神”。尤其是在外国资本的带动下,“古董等于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一场史无前例的“盗墓风潮”席卷了全国各地。

近30多年,中国收藏家协会估计收藏爱好者已达8000万之巨。社科院学者推断职业盗墓从业者超过10万人,还有一堆临时起意的盗墓贼。学者吴树推断走私出境的文物在6000万件以上,只多不少,流落在民间的文物甚至可能达到1亿件以上。

“想要富去盗墓,一夜变成万元户”的观念下,“十墓九空”的局面令人触目惊心。“中国每年都在流失一座故宫”的说法,都不算夸张。

走私文物猖獗

在法律的高压下,为何文物流失还这么严重?英国评论家邓宁格早就说过:“只要有1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一件文物被炒出来的利润,何止300%?文物已经彻底变成了资本利用的“工具”,那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天价,刺激了全世界的富豪群体,将艺术品收藏列为最优质的资产投资渠道之一。

况且,外国资本还能利用炒高中国文物,然后对中国富豪进行无情的收割。早在1998年的一起古董走私案中,一位英国走私贩就猖狂地说道:“中国人会把宝贝送上门来,因为他们喜欢英镑和美元,所有地下宝物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然后我们再高价卖到全世界。”

然而,国内普通老百姓搞收藏,真的赚到利润了吗?

古玩“鬼市”

曾几何时,古玩“鬼市”是最优质的淘货地点。职业盗墓贼和走私犯,有固定“出货渠道”,但还有大量的非职业盗墓贼。他们想靠盗墓发家,干着刀口舔血的事情,最后却发现,费尽心思挖到的文物,如果没人脉就只能廉价卖给文物贩子,或者去“鬼市”销赃。

就是在这种契机下,大量文物流散到民间,成了民间收藏爱好者橱柜里的宝物,悉心呵护的珍藏。然而,尴尬的事情又来了,在法律限制下,民间文物得不到合法的“身份证”,上不了拍卖,根本没有变现渠道。为何?

国家文物局研究员李晓东说:“民间文物按法理当属赃物,如果允许公开交易,就等于承认收藏国有文物合法,相当于支持和鼓励“三盗”(盗掘、盗捞、盗窃)行为。”

《文物法》起草人之一、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就坦言民间拥有大量文物“私生子”,但他又说:“绝对不能开允许交易的口子,鉴于难以辨别收藏者是否直接参与犯罪,需要慎重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鉴宝现场

民间的文物成了“私生子”,不允许交易,这样就真的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了吗?你可以关注一下新闻,几乎隔几天就有一个关于盗墓、走私和拍卖行“销赃”的相关新闻曝出来。

没有一个正规透明的渠道和鉴定机制,“钻空子”变成了当下古玩行业的主流。有人铤而走险去走私倒卖文物,有人成了拍卖行的“马前卒”帮其“洗白”,有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干脆就搞“诈骗”吧,因为“诈骗”甚至比老老实实玩收藏更有“出路”。

曾经的古玩“鬼市”变成了见不得光的“黑市”,明面上卖的全变成了假货;鉴宝专家们一面说着民间已经没有真货,一面又到处收着鉴定费帮人鉴定“真假”;拍卖公司的经营理念变成了“国外的全是宝,国内的全是草”......

这几十年的“收藏盛世”,到底富了谁?反正肯定不是民间藏家。

按照法律规定,出土文物当属国家,可大量流散在市场几十年,不知道经过多少人转手的文物,已经完全追溯不到来源,怎么认定是“出土”呢?真要说起来,那姓马的、姓翟的等一批“顶级收藏家”,有哪一个是干净的?

退一万步说,民间藏家们不想赚这个钱了,文物就不应该被恶性炒作,直接捐给国家多好。可现在那些专家们,鉴定水平已经全面倒退,只要碰到“疑似真品”,没有一个敢承认的,他们真的能帮国家保护文物吗?

“来源明确、传承有序”这句话,成了扼杀民间文物的代名词,可如果不调动民间藏友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努力保护文物,那上述乱象还会持续下去。一个只让有钱人、文物贩子、鉴宝专家和诈骗分子获利的收藏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