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发布后,私信和评论区都有很多朋友对图-4到底是“买的还是苏联送的”感兴趣。所以今天视频的开头,咱们先就这个话题做一个小小的“考据”说明。

图-4在中国长期处于高度保密的状态,公开资料很少,但偶尔还是能看到一些关于“买还是送”的只言片语。

首先,空36师,也就是图-4所在部队的退休干部,大多明确表示飞机是买的。

比如原空11军军长、曾担任过空36师副师长的张国祥就说,这些飞机是“国家花重金买来的宝贝”。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我个人认为,可能一开始是斯大林答应送给我们的,后来他去世了,赫鲁晓夫又向我们要了钱。”

原独立第4团飞行员王圣文也说:“关于图-4到中国的缘由说法很多,实际上是我们付款购买的,而且苏联要价2亿美金。”

与此不同的是,空军林虎将军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一书这样写道:“图-4是苏联仿美国B-29飞机在1946年制造的,1953年3月苏联赠送了10架给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对获取方式的众说纷纭,公开资料对图-4的装备数量,记载也各有不同。我查到的有10架、12架、13架三种。其中,原空11军军长张国祥的回忆应该最可靠,他说是他本人在80年代亲自为“13架图-4”办理了退役手续。张国祥在图-4所在部队工作了将近30年,这个数字他应该不会记错。

好了,以上是对上期文章的一个小小回应。下面咱们回到今天的正题:图-4重型轰炸机在中国的故事。

应该说,虽然中国获得的图-4数量不多,但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服役期间,图-4完成了多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任务,为空军、为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它足够大,起飞重量有60多吨,机组成员12人,装油装弹的数量远远超过轻型轰炸机。它的正常续航时间高达18个小时,即使在恶劣天气和高耗油的情况下,也能持续飞行10个小时。

它装备了航行雷达和天文罗盘,还有远程无线电高度表,它的轰炸瞄准具可以自动跟踪目标、还能和操纵杆并联,由轰炸员控制飞机进行轰炸。为此,图-4专门配备了航行、轰炸和雷达三名领航员,可以确保飞机在作战、巡航等各种情况下都能应对自如。

这些性能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我们现在依然能够想象,50年代初,如此优秀的重型轰炸机到来后,空军部队的那种兴奋。

1953年3月15日,中国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独立第4团在石家庄成立。当时军委是想用这个团作为种子,逐渐组建我国的战略轰炸机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进入独立第4团的,都是从各部队抽调来的根红苗正、有文化、技术好的飞行尖子,每个人都以能加入独4团而自豪。但在建团之初,他们的条件却非常艰苦。

刚开始,他们驻扎在石家庄郊区某部队的农场里,8名飞行员挤在一间只有4张上下铺的房间里,吃饭在一个临时搭起来的棚子里,一阵风刮过,菜汤上一层土。

其实,中国对重型轰炸机是很重视的。早在图-4交付前的1952年,空军就从航校毕业生中抽调了一些优秀学员,去苏联学习驾驶图-4。苏方安排中国飞行员在莫斯科附近的梁赞受训,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

据曾经赴苏学习的飞行员王圣文回忆,他们在苏联学习的时候,经常能吃到肉和牛奶,偶尔还会供应烤鸡。但王圣文印象最深的,却是在苏联洗澡。

他说,去洗澡的时候,脱下来的脏衣服扔在更衣室不用管,洗完澡可以领到被熨烫得得平平整整、带着肥皂味的干净衣物。这个经历让他多年后还记忆犹新,说"在苏联洗澡真是享福"。

1952年底,学成归国的飞行员们在石家庄集中,在这里继续接受苏联教官的新一轮培训。学习期间为了保密,所有学员外出时要更换便装;每天下课,教材和课堂笔记都要交给保密员保管;如果有人不小心在教室里遗漏了记有学习内容的废纸,还会挨处分。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空军对图-4轰炸机的到来非常重视。

1953年,苏联移交的10架图-4被编成独立第4团。全团共有三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辖三个机组,加上团长率领的一个机组,正好十个机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4团在石家庄没待多久,就转场到了北京的南苑机场。因为图-4太重,石家庄这个原本给歼击机用的机场跑道已经被压坏。到了北京南苑之后,跑道不够坚固的问题依然存在。一直到陕西武功的新机场建成,图-4才有了第一个正式的家。

1954年,10架图-4参加了国庆阅兵,此后的三十多年,它们一直处于严格的保密中,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

1956年3月28日上午,独立第四团接到空军司令部命令,图-4轰炸机立即出动,配合地面部队支援康巴地区政府机关坚守待援。从此,图-4开始正式执行平叛任务。

刚开始出任务时,因为高原没有可以使用的机场,飞机要从陕西武功长途飞往战区。后来,兰州军区在青海格尔木一个盐层厚度达七八米的盐湖上进行建设。抽卤水填平盐层表面的坑洼,再碾压平整,一个崭新的机场建成了。

有了这个盐湖机场,60多吨的图-4不但能在高原起降,而且这个机场的净空条件也非常好,轰炸机部队可以在这里磨练高原作战的技巧,积累经验。

但盐湖机场也有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弹药运输成本高昂,缺水、缺蔬菜、缺氧气。这里空气中盐分含量很高,连晚上睡觉都让人觉得很难受。所以虽然起降条件不错,但平叛任务一结束,这座盐湖机场就停止使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青藏高原执行任务的图-4轰炸机,是不折不扣的多面手,除了轰炸,它还要侦察监视、撒传单、投放补给、可以说什么活都干。

比如他们经常给地面部队空投急需的大米、盐巴、以及当地的硬通货银元,有时还要给伤病员投放氧气袋。

有一些长期执行任务,和外界失去联系的地面部队,还会请求空投报纸。独4团就专门搜集近期的报纸杂志,加上一些空勤灶的巧克力和水果罐头,连同慰问信一起投给地面部队,极大鼓舞了平叛部队的士气,增加了空军和陆军的战斗友谊。

有一次,陆军一个连因为追击残匪和大部队失去联系,在野外断粮一周。图-4紧急出动,搜索了接近两个小时后找到了这个连。图-4和伊尔12运输机协同,向目标区空投了大批给养。事后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评价说:“空军任务完成的好,救了100多人的命。”

和空投任务比起来,图-4的轰炸任务要惊心动魄得多。

当时,我军面对的叛乱分子中有一些战斗力比较强的骨干,这些人单兵作战能力并不弱,环境适应能力更是超过我们。

在野外,他们蒙上皮衣就能睡觉,几乎不受高海拔的影响;平时携带一支美制加兰德步枪,枪法也比较准,还擅长用腰刀格斗。但这些人打起仗来却是一盘散沙,没有协同各自为战,处于优势时一哄而上,交战不力就四散奔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我军的军事素养远在叛匪之上,但高原作战无法携带重武器,遇到匪徒依托坚固的石头营垒顽抗时,就会需要空中支援。

一次,大队长张国祥在执行对敌支援任务时,地面部队指示了一个直径只有2.3米的石头碉堡。在飞行速度每小时几百公里、高度数百米的情况下,机组密切配合,轰炸员精确瞄准,一次投下四枚炸弹,其中一枚直接命中碉堡。对无制导的铁壳炸弹来说,这个精度是非常出色的。

但另一次没有完成的轰炸,却让独立第4团的很多飞行员难以释怀。

1959年3月,驻扎在青海格尔木的0044号和0042号轰炸机接到命令:有一支‬叛军正在向雅鲁藏布江撤退,有外逃‬迹象。立即起飞轰炸机两架,前往‬侦察。

两架图-4‬很快飞临‬雅鲁藏布江沿线,但河两边树林茂密,给叛匪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他们盘旋了‬很久‬都‬没有发现目标。搜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于,0044号的轰炸员‬报告:"江面上‬有几艘橡皮舟。"

飞行员略微降低了一些高度,轰炸员观察后第二次报告:"不是橡皮舟,是牛皮船。一大两小,一共三艘。"为了能看得再仔细一些,0044号又一次下降高度。这次‬轰炸员的报告更加清晰:"船上有穿红衣服的,还有穿黄衣服的。"

情报立即上报,指挥部回电:"密切注意其动向,牛皮船里很‬可能有高层人物"。

0044号机在飞行员王圣文的操纵‬下,不停地绕着三只小船盘旋。没过多久,通讯员又监听到‬一个重要情况:"受到地面电波的干扰。牛皮船里有电台!"

三艘牛皮船、身穿红衣、黄衣,还有电台!这些关键信息再次上报。两架飞机在空中焦急地等待指挥部的下一个指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命令到了:"这很可能是大和尚要叛逃,准备轰炸。"

王圣文按捺着‬兴奋的情绪,沉稳驾机在空中转向‬,把机首向‬三艘‬牛皮船‬对正‬,进入轰炸航线。接着,飞机交给轰炸员控制,机上的瞄准仪锁定了最大的一艘牛皮船。

"开弹仓。"轰炸员开始按轰炸流程做通报,再过几秒炸弹就要出舱。突然,无线电里传来指挥部的声音:"0044号,解除轰炸!解除轰炸!"

王圣文以为听错了,回答道:"请重复,请重复命令"

无线电里再次传来指挥部的声音:"解除轰炸,立即返航!解除轰炸,立即返航!"

"0044号明白,立即返航。"

多年后再次提起这个瞬间,王圣文依然难掩心中的遗憾,他说:"虽然我们心里有一百个不理解,但命令就是命令,不容违抗。于是我们关上弹仓门,向格尔木返航了。"

等叛乱彻底平息后,这次突然取消攻击命令的谜底才被揭开。

当时独立第4团的参谋长赵吉星到西藏军区开会,见到了司令员张国华。他问张国华:"为什么不让炸那只牛皮船?"张国华说:"当时也不可能向飞行员解释那么多,只能先解除任务。通过你们的报告,还有我们自己的情报,可以断定这三只牛皮船上的人就是老和尚和他的随从,那个穿黄衣服的,就是他本人"

"当时我们报告了中央,中央回电说不炸。还说,他将来要是反悔了,还会回来的。"

赵吉星又问:"不炸,他不就跑到国外去了吗?"张国华说:"那又怎样?将来全世界都共产主义了,他还能往哪儿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圣文和陈应明

以上这段故事,来自飞行员王圣文的回忆。王圣文一直在独四团服役到1968年,然后被选调到成都的航空部门当了一名军代表。

他是人民空军的第一批图-4飞行员,虽然离开了轰炸机部队,但一直热衷于祖国的航空事业。2006年,王圣文老人与世长辞。他生前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离开了战略轰炸机部队,离开了日夜相伴的飞机和战友。但我一直没有忘记我的图-4,我的好伙伴。"

相比在雪域高原的战斗,把图-4改装成“空警一号”的故事,更广为人知,也更令人遗憾。

长期以来,我国地面雷达一直存在着很多监控盲区,尤其在漫长的海岸线附近,情况更加严峻。为了改善这个状况,预警机的研发被提上日程。六十年代末,军队和地方共十几个部门开始进行预警机的研制。

当时的计划是,把一种苏联的地面雷达稍加改动后装上飞机,而能驮得动雷达天线及相关设备的载机,在当时只有图-4。于是任务又交给了独立第四团所属的空36师。

要安装雷达,首先要把飞机上现有的老旧发动机换掉,因为它们大多已经接近使用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我们一批新发动机的库存,是从苏联购买伊尔18时备份的涡桨发动机。在武功附近的飞机大修厂里,四台新发动机被装到了一架图4上。接着,这架图-4又做了机身加固,安装了每分钟可以转动2.8圈的天线罩。

1971年6月13日上午,106团团长孙勇机组驾驶“空警一号”做了首飞。改装后的“空警一号”重38吨,最大起飞重量53吨,升限10,200米,最大航程4000公里,留空时间7.5小时。又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装,飞机的飞行品质终于达标。但接下来的雷达试验却阴云密布。

测试时人们发现,这部雷达在飞机上向上观测时效果还好,能在2000米高度发现200公里外的安-24。但向地面侦测时,却无法过滤地面杂波,荧光屏上一片雪花,什么也看不到。

在青海湖和渤海做海上测试时,这部雷达也只能在风平浪静时发现320公里外的船只,对低于预警机飞行高度的空中目标,完全无能为力。

曾经参加过“空警一号”研制的张国祥认为,就算当时雷达的性能过关,“空警一号”的前途也不乐观。

他解释说,即使雷达没有问题,当时的空警一号也无法引导我机拦截多批次敌机,不能全方位指挥作战,达不到设计要求。因为要做到以上这些,需要高性能计算机,而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具备这个技术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国祥还提到,研发“空警一号”时,图-4的机体寿命也不太乐观,毕竟这是从1953年就开始服役的老飞机。而且当时也没有其他可以替代图-4的空中平台。因此,昙花一现的“空警一号”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坎坷。它留下的遗憾,并不能只归结于雷达的失败。

关于图-4的内容我先后写了两篇文章。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图-4自1953年服役以来,先后完成了开辟高原航线、首航当雄机场、参加平叛作战、打击P-2V在东南沿海的侦察、为登顶珠穆朗玛峰进行航测保障、改装电子干扰机、改装预警机、投放无人机等多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

一直到80年代退出现役时,图-4没有出现战斗损失和重大飞行事故,这除了是因为苏联产品的皮实耐用,更要归功于部队的精心保养。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我们不但应该记住图-4,更应该记住驾驶和保障图-4完成任务,并为此默默奉献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