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农历七月二十七,也是辛酉月的壬申日。今年七月二十四白露,所以明天就是白露节气之后的第一个壬日,老话“连阴不连阴,就看露后第一壬”,是啥意思?
我们能看到的四季交替,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交替的过程,其实是大地上阴阳交替、五行轮转的过程。
春季少阳生发。少阳属木,木性温暖,所以一立春便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春分节气是木性的顶点,同时也是火性诞生的地方,所以说火生于木。

立夏太阳显现,太阳属火,火性炎热。于是一立夏虫子便开始鸣叫,蚯蚓“乘阳而伸”、出现在地面。
夏至节气也是火性和阳气的顶点,同时也是土性诞生时节,这就是土生于火,接着进入夏季未月,未月属土,火圭生金。
立秋少阴金气显现,金气性凉,于是立秋之后“凉风”便至,不久“白露降”;秋分是少阴金气的顶点,同时也是太阴冬水诞生的起端。
立冬节气是太阴冬水显现的节气,一立冬寒气便显,于是“水始冰、地始冻”;冬至节气是太阴寒水力量的顶点,自然也是阳气初生的开端。冬至之后,一个轮回又开始悄然启动。
所以,春分所在的卯月,夏至所在的午月,秋分所在的酉月,以及冬至所在的子月也是季节特点最明显的月份。

秋季的酉月从白露节气开始,到寒露的前一天结束。酉月中间的秋分就是冬季寒水萌生的开端,这是金生水,也是酉金生寒水,壬为水,所以也是酉金生壬水。
酉月是秋季少阴金气强盛的顶点,也是寒水诞生的开端,所以酉月的壬日都是“金生水”的日子,也就是容易下雨的日子,所以老人们说“连阴不连阴,就看露后第一壬”。
民间还有句老话,说“秋季沾不沾,就看壬后十八天”,这个沾其实是雨字头的“霑”,意思是下雨。
这句老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想知道秋季有没有连阴雨,就看酉月第一个壬日,如果这天下雨就容易连阴,一连阴就是“十八天”。
反之,如果壬日没下雨,也代表之后的一段时间基本都没雨。当然这也只是夸张的说法,原话是“露后逢壬有雨,逢辰休”。

也有些地方把酉月逢壬下雨叫“进沾”,逢辰叫“出沾”,意思也是酉月逢壬日容易下雨,基本要下到辰日才会停下来。
为此人们还编了个小故事,称古代有个姓詹的厨师,被皇帝问到什么东西最好吃时,回答是“盐”。这位无知的皇帝认为厨师在糊弄他,就杀了厨师,还下令所有人都可尽吃天下美味,唯独不能吃盐。
很快这位皇帝就明白了厨师所言非虚,只得认错收回“成命”。因为厨师被杀这天是酉月的第一个壬日,所以皇帝就决心每年的这天他都诚心向厨师悔过,一直到戌月来临。
于是每到酉月“第一壬”前后,天都容易下雨,或是那位皇帝错杀无辜后悔过的泪,也或是厨师被错杀枉死的不甘。

不过也有地方说,处死厨师这天对应农历的八月十三,称皇帝为表示悔过之心,每年八月十三都会让位,让厨师来当皇帝。
如果这天有雨,就是有“詹”,詹皇帝一上位就给大地广施甘霖,于是民间就有了“有沾(詹)无沾(詹),看八月十三。八月十三若见沾(詹),一沾就是十八天”。
当然如果八月十三晴天,就代表这年“无詹”,詹皇帝没来,自然就会比较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