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柚子哥班的家委会在班级群组织投票,教师节给老师买礼物,有3个选项:A礼物、B礼物、C不送。

这个投票没有得到很积极的响应,家长投票率不到70%。只有A得到了两位数的投票,B和C都是个位数,最后A勉强当选。

因为有了家委会的张罗,给老师送礼这样的行为成了集体行为,多少有点被绑架的意思。

01

给老师送礼物,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1种是花钱给老师买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比如水杯、鲜花或直接送购物卡。

有的是家长各自为战,自己送自己的,有的是家委会组织,全班统一购买。简单来说就是花钱。

家长自己给老师送礼,最重要的是刺探情报,送什么,怎么送,别人送什么?

全班统一购买的,看起来省事,不过里面门道可多了。

有网友说,他们班家委会擅作主张买了2000块的电子书送老师,然后派自家孩子送,还准备了声情并茂的小作文,最后才要求家长平摊费用。

家委会连表面上的民主都没做,买礼物,自己孩子送,感人的抒情表达,好人是家委会,最后还要求家长摊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2种是孩子做一些小手工,比如卡片干花之类的。

当然也需要花钱购买一些原材料,但比起成百上千的昂贵礼物,这些小手工造价就低多了,更看重的是手工制作的心意。

送礼还是不送礼,这是一个问题。

02

对家长来说,最痛苦的并不是要不要送礼,送什么,而是做完送或不送的决定之后内心的纠结。

对送礼的家长来说,内心是希望通过送礼,让孩子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照,在学校的生活更加顺遂。

有期望就容易产生失望。

斥巨资给老师买了礼物,满心欢喜以为给孩子铺好了路,结果发现舞蹈表演的时候孩子并不是站在C位,排座位也没有排到中央,心里会不会有失落和不平衡?

这时候怎么想?占C位的的孩子给老师送的礼更多,我送的还不够,这次送200,下次送500。

一旦陷入了这样的循环,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

决定不送礼的家长,心里可能也会有那么一丝丝的犹豫,如果别人都送就我不送,老师会不会区别对待我们家的孩子?

送礼还是不送礼,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怎么着都很难两全。

实际上,之所以陷入两难,是因为一开始就陷入一个误区:给老师送礼是有期望的,期望孩子能得到特殊照顾。

老师对孩子好,你会想还是送礼管用。

老师对孩子的好没达到预期,心里就会嘀咕,是我送的礼不够,别人送的更多吗,下次得加码!

换个角度去想送礼的问题:

当你给家人送礼物的时候,你会想什么?

你只想表达对亲人的在乎,表达我们把他放在心上。

孩子过生日,你送他一个变形金刚,是希望他能快乐,你也不会期望他回家给你捶背捏脚打扫卫生,你只想表达对他的祝愿,仅此而已。

给老师送礼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在教师节的这一天,我们应该表达的是对老师的感激,感谢他对孩子的照顾,感谢他付出的辛苦,而不是期望用礼物去换回一些什么。

03

说实话,我是不懂家委会这明晃晃的送礼操作。

在现在的形势下,给老师送礼这事,没人管就没事,一旦有人告就肯定出事。

以全班名义送礼,一个老师怎么也得三五百,这跟代表心意的贺卡完全不是一回事。

怎么看都是收礼了,还是全班都知道的收礼。万一有个家长把事闹大,老师肯定会受牵连。

如果我是老师,为了这三五百块的礼物,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上,我只会恨出主意的人。

真想给老师送礼求关注,就更应该偷偷给啊,知道的人越少才越安全,效果也比全班一起送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误会,我可不是鼓励给老师送礼,我只是希望家委会别再以集体名义替家长做主了。

想送的就自己送,不想送的就别送,送礼自由嘛!

有琢磨歪门邪道的时间,不如想办法把孩子教好,少给老师添乱,再给班级挣点荣誉,老师家长都受益。

过节送礼还是不送礼,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难题,只是有时候我们想得太复杂了。

这就有点像“孕妇效应”,因为你在纠结这件事情,所以会把老师的任何表现都跟“收不收红包”“收多少红包”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是因为你在纠结送不送礼,所以你眼里看到的也全是这些。

人生本可以不这么复杂,某些家长少给自己加戏,孩子的学也可以上得更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