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美丽中国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后备军和接班人,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因此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积极引导和规范青少年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培根铸魂的现实需要。

青少年一般指14岁到25岁的年轻人,在我国有时也根据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的年龄要求拓展为6岁到28岁。从国民教育的角度来说,包括了从小学到研究生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素养形成的最主要阶段。所谓素养,指的是素质和修养,也包含平素养成的意思,一般包括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和行为技能三大部分。生态文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和发展潮流,生态文明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民生态文明素养总体水平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依然存在。据调查,深圳市盐田区2021年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为23.9%,这在全国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了。尽管我们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天生含有自然的本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生态文明素养主要还是依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形成和提升,不当和缺失的教育则可能导致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产生。

新时代仍要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尤其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渗透式教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绿色学校创建的主题和主线。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加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进”力度,加强生态文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教学体系的形成。

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少年参加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有助于青少年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要在学校和社会广泛开展“减碳、减塑、减污”“节水、节能、节粮”“绿化、净化、美化”这“三减”“三节”“三化”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例如植树造林、爱国卫生、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厕所革命等,养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行为。

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局面。“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仅适用于高校思政工作,同样可以用于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全员培育指的是党、团、队各级组织,教学、管理、服务各个岗位,家庭、学校、社会各个主体,都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结合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的创建,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氛围。全程培育是指从小学到研究生各个阶段都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要因时制宜、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同时要考虑到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精准施策,务求实效。全方位培育是指运用多途径、多方法对青少年生态文明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和行为技能等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之从学习者、实践者逐步成长为传播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本文作者: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林震

来源: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法制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