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标题:发现眉山——关于眉山三苏与洪雅田锡及名胜古迹(金釜山)历史渊源探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嘉庆《洪雅县志》金釜山图)

一 洪雅八景之“金釜灵泉”历史探究

据明代嘉靖《洪雅县志》记载:“后周置洪雅镇,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置洪雅县,属眉山郡。”山川卷记载:“金釜山,县东十五里,下临雅江,昔有主薄炼丹于此,遗金釜焉,故名。即李阿真人①仙去之所。”明代嘉靖《洪雅县志》在仙释记载:“李阿真人,炼丹金釜山。宋乾道②七年(1171)十月,敕封观妙真人。诰词仙者,古不死之谓也。其精爽寓世猶人焉,两者跡典午。今代煉形洪雅之山,怅云龙之飞腾,想风雨之来。下爰一道家之流,锡以真籍之称。慰民所依,其永綏佑,可特封观妙真人,奉敕如右。”依据记载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敕封金釜观李阿真人道号“观妙真人”。 清嘉庆《洪雅县志》艺文卷记载:“金釜山,县东二十里,峭崖壁立,下临雅江,上出灵泉,四时清冽,常覆云雾,汉李阿真人,炼丹所也,或云昔日有主簿炼丹于此,亦曰主簿山。”位于四川眉山市洪雅县余坪镇“金釜山”,是西蜀道教文化名山之一。

“晋初属犍为郡南安县,又分置开邗(刊)县,寻以獠多故荒废。”《新唐书·洪雅县》载:“开元七年(719)置义州,并以獠户置南安(治今夹江县木城镇)、平乡二县。八年州废,省二县。”

郦道元《水经注·沫水》引《华阳国志》云:“二水(沫水与青衣江)于汉嘉青衣县(芦山县)东合为一川,自下亦谓之为青衣水。沫水又东,径开刊县,故平乡也,晋初置。”有学者认为此处“晋初”要依据是曾立于洪雅金釜山的《升仙李阿真人碑》。据《升仙李阿真人碑》记载,碑刻立于西晋太康三年(282),而撰文者是“龙骧将军犍州开邗县侯任成栋”。东汉《南安长王君平乡道碑》原在夹江县千佛岩,现已不存,但洪适《隶续》记载了该碑碑文。碑文记叙平乡明亭大道,因年久失修,以致车马不通。永元七年(公元95年),时任南安长王君派遣掾属修通此道,使其“通达平直,车马驰驱,无所畏难”。在水路交通发展后,洪雅的洪川镇,罗坝镇,中保孙渡,成为青衣江的重要交通口岸。金釜山位于位于青衣江边,距离纪念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田锡修文塔约三里。金釜山在县志中记载因“昔有主薄炼丹于此,遗金釜,故名。”金釜山因留金釜而得名金釜山,金釜山现留金釜观遗址,距今约有1741年的历史。

据宋代知岷宫观事张见几在《金釜观》碑记中记载:“谨按国朝、三国、国史、地理志载:嘉州洪雅县注隋县有金釜山。又按大中祥符四年八月敕颁下诸道图经载,金釜山在县东二十五里,草木丛郁。旧经云昔有主簿于此山煮釜修道,因号金釜,亦名主簿山。又按乾道七年十二月敕封观妙李阿真人,诰词节文李阿真人者,古不死之谓也。其精爽寓世犹人焉。两著迹典今代,炼形洪雅之山。又据父老所传曰:保安镇金釜山,即李阿真人炼丹之地。见几伏思此山,古仙著异史册,标名事有殊常理,当表出,故兹揭示之,以告来者。”又清嘉庆《洪雅县志》:“汉李阿真人炼丹金釜山详山川及艺文志。”“县东二十里,峭崖壁立,下临雅江,上出灵泉,四时清冽,常履云雾,汉李阿真人炼丹之所也。或云昔有主簿炼丹于此,亦曰主簿山。”记载“金釜观县东二十里,汉李阿真人修炼处。宋乾道中敕建。”灵泉古观石刻在金釜山,朝奉大夫张方书。

王仿生《羽化登仙去 千载有余情——西晋<升仙李阿真人碑>钩玄(一)》记叙:“按此为两大石板,上镌有‘金釜仙山,灵泉古刹’八个正楷赵书大字,每个字均有斗大,为双钩,字形特丰厚。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村民沈禄奎家中见过,被作为火塘边墙之用,听说毁坏无存,一说沈要待价而贾。”嘉庆县志记载金釜山为洪雅八景之“金釜灵泉”。

(眉山三苏祠:唐从祥摄影)

二 苏辙游洪雅金釜山——金釜观

嘉庆《洪雅县志》人物志记载:“宋:苏辙眉州人嘉祐进土,游眺金釜有诗,详艺文志。”《宋史》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第九十八:“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曰:陛下即位三十余年矣,平居静虑,亦尝有忧于此乎,无忧于此乎?臣伏读制策,陛下既有忧惧之言矣。然臣愚不敏,窃意陛下有其言耳,未有其实也。往者宝元、庆历之间,西夏作难,陛下昼不安坐,夜不安席,天下皆谓陛下忧惧小心如周文王。然自西方解兵,陛下弃置忧惧之心,二十年矣。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夫无事而深忧者,所以为有事之不惧也。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臣以为忧乐之节易矣。臣疏远小臣,闻之道路,不知信否?”

据《四川通志》记载:“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熙宁二年,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时青苗法既行,辙以书扺安石,遂出为河南推官,未几,改著作佐郎,复佥书南京判官,元丰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哲宗元祐元年,召为右司谏,宣仁后临朝,司马光吕公着欲革弊政,而旧相蔡确等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又疏吕惠卿之奸,以散官安置建州,二年迁起居郎中书舍人,时宰执欲稍引用,元丰旧党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疑不决,辙面斥其非复疏论之由是调停之说,遂寝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是年夏人犯边,辙引汉武事上奏,哲宗不悦,落职知汝州累谪雷州安置遇赦,北归以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頴滨,遗老卒年七十四,淳熙中諡文定,所着有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集》并行于世。”洪雅《嘉庆县志》卷十八艺文志记载:《登金釜观》 文定公苏辙(眉州人):

“道士白发尊,黑面岚气染。

自言工方平,学道古有验。

道成白日飞,人世不易定。

后有阴长生,此地亦所占。

并骑双龙翔,霞绶紫云襜。

阳阳玉堂上,与世作丰稔。”

明嘉靖县志记载:《金釜山灵泉》 宋宗旦:

“泉来有脉去无痕,水底神龙暗吐吞。

莫怪一池杯漾浅,个中风面洗乾坤。”

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 :《金釜觀》李吉(洪雅人,明万历进士):

“江上數峰青削出,石壇高處俯平湍。

曾將太極虚心玩,便覺清風兩腋蟠。

天地萬年留勝跡,山林幾度重儒冠。

登臨欲跨淩空鶴,直上天門總未難。”

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访金釜观》 黄辉(南充人):

“珠樹分苔徑,瓊泉绕石台。

楼看青涧沸,帳对碧桃開。

燭影尊前合,钟声枕上来,

浮邱何日到,相约几徘徊。”

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金釜云泉》 祝之至(洪雅人,崇祯十六年进士):

“仙壇紫气满岩前,疑是金丹釜里烟。

客至惟余山鸟唤,声声脆響濕池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田锡塑像:唐从祥摄影)

三 关于田锡与苏轼的历史渊源

田锡与苏轼同为北宋时期的名臣,田锡出生于940年,苏轼出生于1037年1月8日,田锡早苏轼出生94年,田锡在39岁高中进士第二,苏轼20岁(虚21岁)高中进士第二。田锡与苏轼是眉山地区北宋考第二的两位进士。

据《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二·田锡传:“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徽之宰峨眉,宋白宰玉津,皆厚遇之,为之延誉,繇是声称翕然。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左拾遗、直史馆,赐绯鱼。锡好言时务,既居谏官,即上疏献军国要机者一、朝廷大体者四。其略曰:顷岁王师平太原,未赏军功,迄今二载。幽燕窃据,固当用兵,虽禀宸谋,必资武力。愿陛下因郊禋、耕籍之礼,议平戬之功,则驾驭戎臣,莫兹为重,此要机也。”田锡,北宋初期著名谏臣,政治家,文学家。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胡旦榜第二)榜眼及第,官至右谏议大夫。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十二月(1004年1月),年六十四,累赠司徒 。有《咸平集》五十卷,存三十卷 。明嘉靖《洪雅县志》记载《乡贤列传·田锡传》、清嘉庆《洪雅县志》有田锡的记载,如《田锡列传》,范仲淹《赠兵部尚书田公墓志铭》,司马光《书谏议大夫田公神道碑阴》,苏轼《田表圣奏议序》等有关于田锡的文献记载。

据《宋史》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第九十七:“苏轼 (子过),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田锡(940年~1004年1月5日),初名田继冲,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祖籍京兆,祖上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进士(榜眼及第)。嘉佑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据罗国威点校《咸平集》记载:苏轼《田表圣奏议序》:“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忧治世而危明主,法当如是也。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像 :摄影唐从祥)

四 《洪雅县志》与洪雅碑刻关于三苏的记载

据《宋史》卷四百四十三记载:“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佑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着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録,録其《心术》、《远虑》二篇。”苏洵是否到过洪雅,暂时无考证来源。在洪雅县志中有关于眉山三苏的诗词记载,这些内容多与洪雅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内容有关。

1 洪雅碑刻关于三苏的记载:

2023年3月初,王仿生先生在洪雅余坪考证位于新安社区1组(原安溪村1组)有清乾隆、嘉庆、同治年苏氏墓碑,距今约有二百多历史,其中有一座墓刻诗:“苏氏家风绍老泉,弟兄父子并称贤。寿世伊谁敌科举,重逢定有缘合佛。七旬辞世便成仙,封翁自此佑儿孙。”推断有可能是“三苏后裔”,但有待对洪雅苏门家族族谱进一步考证。

2023年7月吾考证并整理清代洪雅《将军庙董氏记事碑》:“□固家之乘兴,国之史并寿矣,自宋欧苏以来……徐序其昭穆,刻其世次□,散者联之新蹟功,辩之上川……徒移族,为之殷盛,考人文之伟丽也哉!

2 洪雅文献资料关于三苏的文献记载:

据嘉庆《洪雅县志》卷三·古迹记载:“明月楼,宋时建。六亭,明知县杨麒建。俱在月珠寺。其西为桂月亭,明知县问道立建。”明嘉靖《洪雅县志》记载:“《六遊亭记》前人 我國家遣御史巡按天下,其要在宣上德、達下情。使自塗其耳目,则壅役役於簿,書则昏昏。且壅情德之宣达者几希。传曰:‘当官者以清心省事为本。’又曰:‘咨访使臣之大务,良以此耳。’正德丁丑(1517),余與姑蘇盧古園道長同受命於蜀,朝夕兢兢,惟以付託不效為懼。凡可以廣聰明而安民國者,無所不用其極。至於贤士大夫,名山勝水,则又頼以考德問政。清麈土而豁心目者,詎可逭耶。顧可游之景,可與之人,二者不可得兼。此昌黎所以致怨於二生之盡取,蘇東坡眷眷赤壁也。若蜀之峨眉,称自古昔。環山而居者,若張寄庵、安松溪、徐東岩、程初亭之文章節義,聞於當時。時皆杜門養浩,而予與古囿先後適至,神交道契,蓋已有年。而景而人,無非可樂,公務之除,乃迭為賓主。冰雪封山,峨眉雕不可上,而其下若嘉之淩雲、金蟹、烏尤、西湖、崖洞,洪之月珠、洞溪、慈雲、金釜、遗直書院之类,探险窮窗,無遠不至。詩歌倡和,積至盈箱。或曰:‘峨眉之赏自李杜而有三蘇,自三蘇而有今日。’然彼皆不過望水望山,獨行獨赋,以發其落魄不羁,孤的無聊之意。未有若今日之盛者:露飮木蘭,英餐秋菊,離骚之風也;虚聞松聲,葩葉覆蓋,高唐之趣也;俯濯石潭,仰視條猿, 石門之膀也;惠風荡囿,白雲屯阿,曲池之佳候也;流賦詩,罰依金穀,蘭亭之遣響也。談笑有鸿儒,議論出金石,懐古信悠哉。耿介繁慮,積行觴,奏悲歌,永夜繼白日,古人之樂盡聚於今。不有以纪之,孰得而傳之。且懸崖絕壁,舊刻相承,今顾不當繼之哉。古圆曰:‘詩若干首,姑登于卷,若刻尚俟。’登歸運,穿七寶,放於眉山之巅而圖之。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秋七月望。”

明嘉靖《洪雅县志》记载李梦阳《寄寄庵子诗》:“嚶其鳴矣彼何求,天下願識韓荆州;心傾義投神便往,萬古不廢江河流。張侯崛起西南裔,覽輝振翮風雲際;鉤陳蒼涼閶闔閉,排閽直謁蓬萊帝。廌冠峨峨不動紳,挺身遂作蘭台賓;竊憤辛裙謂淟,誓與朱檻爭嶙峋。巳看騕裹狹道路,復訝雕鶚卑風塵;霜飛維揚海月苦,陽行沮洳汾花春。還朝袞衣換日月,立仗正色揩星辰;行步既工馬從瘦,諫草每就雞將晨。餘力猶馳翰墨圃,先秦兩漢文心苦;壯志真趫劍閣銘,幽懷緬擬歸田賦。拖朱響玉豈不足,靦面徒餐我何補;及時願為朝陽鳳,不然退與漁樵伍。予也綸竿孟諸客,心本無它眾莫白;李白世人欲殺之,蘇軾能詩遭貶斥。雷劍雖埋光在天,卞玉未剖終為石;垂老重逢四海清,虚名倖免諸公擲。思君欲追嵇呂駕,贈言輒踐回由跡;有田負郭不餓死,且自射獵芒碭澤。”

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宋苏轼写洪雅青衣江岸的一首诗: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有,我是识字耕田夫。

妻啼儿號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

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飯豆豆豈无。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

茲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

今年蠺市數州集,中有遗民怀裤襦。

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臒。

我欲西归卜鄰舍,隔牆抚掌容歌呼。

不学山王乘駟馬,回頭空指黄公壚。”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像:唐从祥摄影)

五 当代学术“关于田锡与三苏的研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国。”

宋代眉山三苏与洪雅田锡,都是北宋时期的国家贤良,他们为国家的稳定繁荣富强呕心沥血,田锡在文学上开创了北宋文风革新之先河,田锡在政治、军事、教育、科技方面均有重要的历史贡献。田锡临终之时,作下临终《遗表》乞真宗:“以慈俭守位,以清净化人,居安思危,居理思乱,与宗庙社稷为福,与天下亿兆为主。”真宗览田锡《遗表》恻然,谓宰相李沆曰:“田锡,直臣也。天何夺之速乎!——不顾其身,惟国家是忧,孰肯如此?”被称为“古之遗直”。 田锡殁后,范仲淹为之撰《赠兵部尚书书田公墓志铭》,司马光撰《书田谏议碑阴》,苏轼为作《田表圣奏议义序》,并称其为“天下之正人!”足以垂范后世。范仲淹《墓志铭》载《范文正公集》卷一二,司马光《碑阴》载《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七九,苏东坡序载《东坡集》卷二四。纪昀《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咸成平集》“书前提要”有云:“其没也,范仲淹作墓志,司马光作神道碑,而苏轼序其奏议亦比之贾谊。为之操笔者,皆天下伟人,则锡之生平可知也。”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眉山苏门占其中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三苏在眉山文坛影响较大,还有“小三苏”之称“丹棱三唐”。

近来,学术与文化界对田锡、三苏有非常高的关注度,纷纷出版相关专著书籍,发布相关学术论文。学者王益鸣、王仿生在学术期刊《宋史研究论丛》发表论文《三苏文论于田锡说》,青年学者唐从祥在由外交部主管国家级学术期刊《国际公关》发表论文《浅谈宋代田锡<咸平集>关于军事理论的观点》,发表在国家级学术期刊《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试论田锡政治家、文学家的历史渊源》(首次全面论述田锡政治家、文学家)、在优秀省级学术期刊《青春岁月》发表论文《浅谈宋代田锡<政教何先论>关于政治与教育的论述》等学术论文,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学术网站收录。

洪雅历史名胜古迹也曾留下三苏的脚印,苏轼、苏辙在洪雅写下流传千年的诗句。洪雅的县志与碑刻文字中也可以找到关于三苏的记载。洪雅在历史上与眉山是同属一脉。据四川省社科院统计:两宋时期(960-1279)眉山共涌现以“三苏”为代表的909名进士,形成“宋代眉山进士群体现象”,当时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所在的江浙一带亦难以望其项背,眉山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被誉为“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其中眉山市洪雅县将军“董氏一门”,在约160——170年间共出“十三位进士”,记载于明、清《洪雅县志》,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极为罕见。北宋时期眉山有一位状元(何栗③),两位榜眼(田锡、苏轼),一位探花(唐重)④。田锡与苏东坡兼具“以文载道,文道并举”的思想。关于眉山三苏与洪雅历史渊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与探究。

北宋田锡、三苏等影响眉山学风,直至今日。《曾国藩文集(五)》称:“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⑤、黄,古今曾有几人?”

注释:

①东汉末年著名的道教真人李阿。

②乾道(1165年-1173年),是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二个年号,共计使用9年。重大事件为乾道三年——郝大通皈依全真教。

③何栗(1089年-1127年),字文缜,仙井监(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 北宋大臣。何栗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到京参加科举考试,荣中状元。何栗先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提举京畿学事,入朝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有人说何栗与旧党成员苏轼是同乡,曾宗承苏轼的“邪曲之学”,宋徽宗不辨黑白,贬何栗出知遂宁府(今四川潼南)。不久留何栗在朝任御史中丞。后何栗以徽猷阁待制之职出知泰州(今属江苏)。何栗于靖康元年(1126年),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兼任开封府尹。后擢任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何栗在及第十年之后成了北宋第五位状元宰相。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何栗随宋徽宗、宋钦宗被押往金国。行至燕山,眼看就要走出宋朝国界了,何栗仰天大恸,绝食而死,年仅39岁。何栗著有《虞美人》诗一首。何栗被金兵扣押起来后,也作过一首诗,但不知其名。

④唐重,1083—1128年,字圣任,号元任,眉州彭山县人,名书法家。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探花)。初任蜀州司理参军,后升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当金人入侵汴京(今开封)时,唐重认为“开边之祸,起于童贯”,上奏请求杀童贯以安定金人,作为缓兵之计。后又多次奏请杀蔡京父子以平民愤。不入,升任中书舍人,因奏事得罪宰相,被降为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

⑤苏东坡,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文章编辑:眉州唐驳虎,文献参考:明嘉靖《洪雅县志》、清嘉庆《洪雅县志》、清光绪《洪雅序志》、姜西良著《田锡年谱》、《田锡咸平集》、元脱脱《宋史》等。注:以上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