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友心人创始人聊天室的第一期。

友心人是由Keledoll和一群热爱心理学的伙伴于2014年创办的一个心理学社区,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心理学科普教育。同时运营超过500人的全球心理学人社区。

今天的主题是关于一个我一直很喜欢中途放弃过多次又坚持到今天的户外运动,以及一直自诩废柴的我一个有一丢丢励志的个人成长的故事。

没错,这个彻底改变我人生的运动,就是——攀岩。

相信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玩过某一种运动,或者是拥有某个为之着迷的兴趣爱好。

但是18岁之前,对于体重从未突破过43kg骨瘦如柴的我来说,生命的快乐来自于在家躺平。尽管尝试过很多种不一样的运动,比如篮球,排球场,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乃至足球,也学会了游泳,骑自行车和轮滑,能在体能测试中获得不错的成绩。高中校运会陪跑的时候还获得了800米的第5名。

但18岁之前,我没有一个我会坚持做的运动,

也从不曾想过去参加全国性的运动比赛,

或者成为那些很酷的极限运动广告片中那种在野外飞檐走壁的人。

而这一切都在19岁那年的某一天彻底改变。

那一天,中山大学(我读的大学)攀岩社团在组织训练活动,然后我路过那一块攀岩壁时问了一句:请问我可以试一下吗?

当时的师兄师姐十分热情地说当然可以,接下来我被绑上安全带,用一个锁扣上长长的安全绳。然后就开始往上爬。

爬到大概一半的岩壁的位置,我没力了,师姐让我放开双手“跳下来”,这个过程并没有让我感觉害怕,反而有一种飞起来的感觉。

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很开心。

他们说你爬得挺好的,喜欢的话可以加入攀岩社团,我们依然在纳新。就这样,我在大一的下学期,也就是19岁的时候,加入了中山大学岩舞者攀岩俱乐部。

开始接触攀岩的第一个月,攀岩队队长带着我们这群新人一直体验各种攀岩的衍生活动,先是带我们去学校外面的抱石馆抱石,见识到社会上的岩友,以及当时全国攀岩锦标赛的职业选手阿成和阿娟(如果没有记错,阿娟当时已经获得了全国速攀冠军)。

回来的路上,攀岩队的前辈们说:嘉歆,你看上去很像我在那些攀岩比赛的视频中看到的女子选手的体型。很瘦,手长脚长。我当时非常惊讶,从小到大因为太瘦了,家里人和朋友都感觉我是弱不禁风的样子,走路又经常同手同脚(肢体不协调),且从小擅长摔跤,小时候经常从楼梯摔下来或者滚下来,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某方面的运动天赋。这段打鸡血的话,十几年后回想起来,也可能是让我能一下子喜欢上且坚持攀岩的原因吧。

后来的一个月,我就逐渐学习了打保护,打绳结,体验到了户外的下降,另外也有跟探险协会的朋友一起去户外训练(跑山,徒步,野外骑行)。一下子,我从一个死宅和运动白痴,变成了一个攀岩和户外运动的有潜力的新人。

每天都尝试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因此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

另外,我在攀岩上也进步很快,一个月之内就可以简单路线爬到顶,不同的路线我也很勇于去尝试。在攀岩的头三个月,我跟着社团组织的去海岛上攀岩的活动,第一次体验到野外攀岩的快乐。人生中第一次的野外攀岩,就是在悬崖边上,下面是海水和漩涡,只有努力向上爬,才能上去。上面保护的人,也没有能力拉我上去……

当时有个地方需要横向平移很多次,我尝试了5-6次还是没办法过去,每一次失败都会有个摆荡,因为一直都过不去,我力量也几乎用完了,会有点害怕。因为下面就是湍急的水流,海浪拍打着岩壁的声音。

后来终于在不知道尝试了多少次之后,爬上去了。

对我来说,这是日常生活中完全没有的历练。

也太刺激了吧!

我逐渐爱上了这项运动。

也因为在攀岩社团中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感觉到非常有意思。

当然,当时除了攀岩,我也会经常跟探险协会(他们也大部分会参与攀岩训练)的朋友去露营,户外徒步,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防空洞里或是无人岛上的悬崖边,在暴风雨中露营,早上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水包围了。这些经历都让我的大学生活非常丰富多彩。

由于在攀岩墙的训练,我还习得了爬墙技能,晚回宿舍都可以不用打扰宿管。

因为爬得还不错,也很喜欢呆在攀岩社,顺理成章地在第二年当上了攀岩社团的秘书长,承担一些管理社团的职责,包括招新,组织比赛以及带队去外面交流。此时,我性格外向且话唠的性格(aka社交牛逼症,人称搭讪小天后)在招新时派上用场。

同学要不要体验一下攀岩?

攀岩,可以减肥,健身还可以克服畏高哦,要不要试试?

手臂没力吗?没关系,我们攀岩主要用脚,加入社团,技巧教给你。

害怕吗?没关系,我们这些保护设备都非常专业且贵,会好好保护你的。

所以,对我来说,攀岩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让我发现自己特长的运动,它还是一个让我逐渐把我的领导才能,沟通能力和责任感诱发出来的神奇魔法。

讲真,有一段经历,我之前好像也没有跟太多人说过,就是我在刚开始攀岩没多久之后,就跟异地的初恋男友分手了,虽然是我提出的,但那段时间还是经常以泪洗面,直到有一天,我在岩壁上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条路线。在到达5层楼高的楼顶的刹那,有一股心流涌上来:我突然就想明白了,攀岩太爽了,我在那一瞬间爱上了ta!

我想这是攀岩带给我的第一个人生转折:让我开始变得自信,走出了封闭自我的情绪密室。

第二个攀岩带给我的很大的改变,是我开始参与到运动竞技当中。

最开始参加学校内的比赛,先是在自己学校比赛获奖,后来有机会去澳门,广州,韶关去和其他的同学和岩友切磋。其实参赛基本都是以交流为主,竞技是第二,比如我记得当时也会去澳门参加澳门大学组织的比赛,这样也可以顺便去澳门玩儿,和岩友一起玩,和吃到好吃的葡餐。

因为平时大学生之间一起玩,跟我一起爬的女生水平都差不多,不过当时是2005-2007年,攀岩的女生非常非常少。路线也不会很难,old school的路线不会很多动态,飞来飞去,发现指力,岩感和耐力比较好的哟,还比较有竞争力。

在第一届广东攀岩锦标赛中获得女子院校组的难度第一,速度第二。以及在各种大小比赛中获得还不错的名次之后,在07年,我们的指导老师王子恒老师决定让我代表中山大学去四川成都参加第七届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也是在那一次比赛中,我又很幸运地拿到了女子甲B组(非专业组)女子难度赛第一名。

如果说,读大学期间,有什么可以作为老了之后想当年的谈资的一段经历,那这段代表学校出赛的经历绝对是拿得出手的。其实在比赛期间,我情绪也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因为不能吃辣+水土不服,天天都是拉完肚子再去上场比赛,但是我总是安慰自己,嗯,减重之后肯定爬得就更轻松了!

初赛和复赛的线路都比较简单,有若干女子选手都登顶了。所以最后谁会获奖还不好说,但是我有个奇怪的特点,就是上场不太怯场,且因为压力反而有点小兴奋。这种微微high的状态反而帮助我更好地去发挥水平。

在来参赛之前,我对自己的名次是完全没有预期的,我们当时并没有专业教练,也没有系统训练,就是自己平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瞎练练,瞎爬爬。

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可能有个优势就是我比较会读线,在攀爬前有提早解读线路,并且合理分配好自己的休息点。

在攀岩的过程中,因为除了你接下来要抓的点和做的动作,你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的,所以就会非常专注!

左扭扭,右扭扭,在结束点的时候做了一个不太远的dyno的动作,我完成了决赛的路线,也是我的组别唯一登顶的选手。

拿到第一肯定是开心的,但是可能后来逐渐放弃攀岩,也是跟这个第一名不无关系。

获奖的时候,我是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因为已经是业务组别大学生的最高水平,所以再发展下去就是考虑是否要参加专业组别的比赛,到我大四的暑假,当时超极限的超哥特别支持我,想建议我注册成为专业运动员,我当时已经获得研究生保研资格,准备去上海读研。思考再三,我认为攀岩对我来说,还是just for fun的运动,比赛是偶然,获奖也是偶然,我没有想过要进入专业领域。所以那时候就放弃了这个机会。

现在回想一下,我当时的水平最多也就是能爬个5.11ab难度(放在现在,很多朋友系统练习个一年已经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水平),但是因为攀岩在几乎20年前毕竟是非常小众的运动,只是入行早,女生玩的人少,所以就有了明显的优势。

让我更加能感受到攀爬的乐趣的,其实是野外攀岩。第一次的野外先锋保护体验,是在某一年的暑假,去了阳朔2周。当时还需要坐夜班卧铺大巴车去阳朔。我的朋友硫酸鱼带我去的,去到也遇到了阿亮(如今的Flash攀岩馆老板),后来硫酸回去上班,我就跟着阿亮一起爬。阿亮也是广州人,比我早攀岩半年,但是因为非常热爱,且天赋异禀,也经常来学校指导我们,给我们比赛定线,所以一直也算是我们的教练。我们那个年代前辈老带新是传统,一般不收钱,后来阿亮教练开始越来越专业,也带出了很多真全国青少年组冠军,乃至国家队成员。

阿亮带我和其他一些朋友一起去阳朔打卡各个岩场,酒瓶山,鸡蛋山,同门山等。犹记得在同门山一条5.10a的线路,我在先锋攀的过程中整个人头向下倒着冲坠了一下,后来下来的时候阿亮很严肃地跟我分析了可能是我操作不够严谨的部分。那也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哇,攀岩还是要非常非常注意每一个细节,不小心可能就会受伤或者真的会挂掉,因为以前我真的很菜,连个八字结都打不好,但是生命攸关的事情。必须学习对自己和同伴负责任。

也是那次阳朔之旅,让我第一次户外先锋完成了5.10b的线路。对我自己来说,也是让我更热爱户外的体验。

后来的十多年,我不断地去到不同的野外攀岩,除了几乎每年都要去阳朔攀岩打卡(阳朔已经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之一),我们还去了贵州六盘水,云南石鼓,老君山,杭州南高峰,香港东龙岛,以及去到泰国甲米和美国的多个野外岩场。

我喜欢野外攀岩的原因,是因为每一条野外的路线,每一个人攀爬时的方法都千差万别,如果说室内人工路线是一个有比较固定答案的选择题,那野外路线就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题。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去爬,每一条题都是新的。甚至你可以用完全没有人用过的动作和岩壁的点来攀爬。

野外攀岩,就很像我在创办友心人的感受,也很像我的工作和生活,总是在解决没有答案甚至没有人做过的题目。虽然有一定的风险和面对未知,但攀爬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自我的旅程。

可能看到这里,你都感觉,哇,攀岩真的好棒,你真的很喜欢这个运动。但最后的这个部分,我要跟你们分享的,就是我长达10年的放弃攀岩的过程。

08年在上海读研究生之后,虽然我还是会有在上海攀岩(主要是去当时在虹口足球场的恒毅攀岩馆),但是因为失去了和中大的小伙伴们的链接,攀岩经常变成了我一个人独自去参与的运动。最开始也会约到一些朋友,或者拉上室友一起耍,但后来发现大家都很难坚持。攀岩从最开始一周2次,变成了一周一次,甚至有时候会一个月也没去。去参加当时的岩蜥(上海当时最大的攀岩民间团体)比赛的时候,也会意识到自己和当时上海岩友的差距。作为一位月攀选手,我发现我很难再在比赛中拿到名次,也很难跟大家建立很深的联系。虽然我还是会很enjoy带人去体验攀岩,但是那种和同伴一起进步的感觉就没有了~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快乐攀岩让我再也很难进步,也越发把攀岩当成了众多的业余爱好之一。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非常忙,经常周末加班,所以1~2个月没有攀岩,就变成常态。攀岩偏偏就是那种要进步很慢,但是退步来得特别快的运动。一段时间不爬,每次重新爬,都像是从0开始一样。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大攀岩协会有一群小伙伴逐渐形成了一个毕业了还继续认真攀岩的小团体,我当时的男朋友,就是小团体的核心成员。

读大学时信奉攀岩是一个人的运动的他,绝不受环境影响,无论身边的人来来去去他都在攀岩的路上一路精进,当然走着走着,就有一群跟他志同道合的黑练硬核岩友走到一起。

以至于从中大毕业之后,工作之后,大家依然会每年相约一起去一个地方攀岩。这段长久的岩友谊持续了10多年,有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我也会跟他们一起去阳朔,一起喝酒吃夜宵,但是在攀爬水平上,已经拉开质的差距。

比较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如果像我一样,如果十几年都原地踏步,可能就已经彻底放弃攀岩了,但是像我一样,身边的人都变成了高手,自己依然是十年前的初学者水平,依然偶尔出现在岩馆和攀岩场的人,似乎就只有我一个。

作为一个自诩奇怪的人,我并不觉得这样有何不妥。直到大概是15-16年,我在全职创业,经营友心人的期间,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糟糕,整夜整夜睡不着啊,开始变得脾气反复无常,也有一些时候面对压力会崩溃的状态。

我当然也尝试了许多的办法,但现在回想起那一段时间,坚持下班去攀岩,以及重新定立了户外攀岩的目标,似乎是把我从那种沼泽一般的情绪状态拉出来的法宝。

这个在大学的时候,带我走出情绪泥潭的老朋友,在我人生30岁遇到一个大坎过不去的时候,又再一次狠狠地拉了我一把。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17年4月,我曾经在云南黎明老君山,攀爬了一条叫做灵魂觉醒的路线,那时候的我身心状态都不太好,爬的时候快日落了,我的先生(就是那个一直坚持黑练的男朋友)在给我打保护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岩壁上传来一阵暴哭。我在一个地方力竭了,爬不上去,每一个动作我都知道怎么做,但是我就是做不出来,在同一个地方掉了好几次。

这真的是像极了我一塌糊涂的人生啊,当时我一边哭,一边想。

背后是即将下山的太阳,我先生说,如果不行就下来吧,我说不要,我不要下来啊!55555~然后像一个漏气的娃娃,稍微休息了5分钟,打了一会儿气,我又继续向上爬一点,爬一点。最后还是完成了这条路线。

下来的时候我抱着他又哭了一下,当时感觉真的是精疲力尽了,但是,我很开心我没有放弃。

那一趟灵魂觉醒的攀岩之旅结束不久之后,我怀孕了,也决定暂停友心人的全职运营,搬家到了重庆,开始作为一个川渝新移民,一个妈妈,一个家庭主妇的新生活。

生小孩之后,在家人朋友的关照之下,我的状态越发地变好了。生完BB之后,我开始慢慢地重新攀岩,最开始拖着我多了20多斤赘肉的身体,感觉爬起来,好像吊了一个沙包一样沉重。

如果出差,我会就近找一个岩馆爬一下,

疫情期间,我开始重新拉引体,并且开了一个视频号,记录自己作为一个“攀岩废柴主妇的复出之路”,从发出第一个在家隔离期间拉引体训练的视频开始,过去三年,我一直持续记录自己攀岩的历程。

如果你有时间,你可以在视频号搜索我的名字Keledoll,你会看到数十个视频,从只能攀爬简单路线,动作累赘,到逐渐恢复到能攀爬一些V2-V3抱石路线,甚至可以灵活做出跳跃动作,我的攀岩肌肉和岩馆也逐渐回来了?如果你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算特别感兴趣攀岩,你可以看一个我今年在美国攀爬一个很高的抱石岩壁的路线,从一个长长的裂缝中,我爬出来了,在8-9米高的大石头上,我站起来了!(就摆拍了几秒钟,赶紧下撤,哈哈哈)

那并不是很难的路线,但是坚持完成,需要一点点勇气,一点点耐性,一点点坚持不放弃。

从2005年的那个春天到现在,攀岩已经断断续续陪伴了我将近18年。

这个逐渐从小众走向了大众的运动,改变了我的身体,改变了我的心智,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我的生活半径。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遇到我最爱的人——我的先生孙旭,一个纯粹的热爱这个运动和爱我的男人,一群真正带我体验到攀岩的快乐和严谨的良师益友(中大攀岩协会的指导老师王老师和那么多年一起玩的小伙伴们,以及像阿亮,阿成,陈志文教练,超哥这样的老前辈),以及那些因为攀岩所以结缘可能萍水相逢或是现在还一起爬的好朋友们。

如果说,攀岩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

这些和我一起攀岩的好朋友们,就让我的人生与众不同的原因。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有机会一起攀岩啊!

下一期聊天室再见。

Best,

Yours K

@重庆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hoto: Keaton Sun & Lanfour

Climber: Keledoll

Venue: Red Rock @Las Veg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