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介绍清末黄县“浸信会”这段历史时,曾提到过一位名叫浦其维(C.W.Pruitt)的美国传教士。
根据《龙口市志》的记载,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浦其维来黄县宋家疃传道,并于1889年正式成立黄县浸信会,当时有教徒十余人。
为发展教徒,浦其维着华服,说中国话,长期生活在黄县。而他的女儿浦爱德(Ida Pruitt,1888-1985)就在当地出生并长大。

长大之后,浦爱德成为了一名社会活动家和作家。在1938年之前,除短暂回美国上大学之外,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在中国度过。1921年,她被洛克菲勒基金会聘用,在新建的北平协和医院建立社会服务部,并在此当了18年的主任。在美中文化交流方面,浦爱德有一个突出的成就,即帮助老舍翻译了他的名著《四世同堂》。(据《文史天地》第173期《被尘封的国际友人浦爱德》一文,作者彭秀良。)
在黄县的那段童年生活经历,让浦爱德印象十分深刻。 后来,她曾专门写作出版了一本书,来回忆童年往事。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作:《A China Childhood》,汉译为:《在中国的童年》,外文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均曾出版。
这本书共分为十七章,汉译版本的名称依次是:1、开始的时候,2、房舍是人的外表,3、妇女院,4、大夫带我们出去换新鲜空气,5、祠堂,6、伙计房,7、后院,8、大大和她一家,9、大前门外,10,大后门外,11,邻居来了,12,日本发动的战争(1894—1895),13、我们村里人,14、“长毛子”太平军,15、我们朝更远处走去,16、进山,17、更远的海岸。

即便不详细阅读书中内容,光从章的名字中也能看出,浦爱德的童年时高度融入当地生活的。
值得一提的是,浦爱德在书中曾回忆过当时在黄县的西方人到“莱山”(黄县地界的一座大山)避暑的若干细节。而前些年,一位黄县(龙口市)籍青年李士琳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偶然读到了这本书,对莱山避暑一事很感兴趣。因此,回国之后,他专门到莱山走访,找到了不少痕迹,也采集到了相应的口述信息。
浦爱德书中曾提到“通向避暑地的山路旁有一棵巨大的白果树,是盘旋在巨石之上的,当地人呼为 树抱石。”而李士琳在莱山走访时,就遇到过似曾相识的场景。
此外,在莱山脚下的庙周家村,李士琳从九十多岁的周兴凯老人那里得知:老人年少时曾亲眼见过坐着“高脚(旧时邑中一种运载工具,类似滑竿)”结队来莱山郊游避暑的西洋人。说是从小栾家疃来的,不知具体什么单位。而查询史志可知,小栾家疃在清末民国时曾建有西式的崇实中学和怀麟医院,皆与黄县浸信会有关。
由于对黄县充满了故土般的感情,浦爱德据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又专门访问当地。那时候的她,已经是耄耋之龄了。(本文资料由李士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