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安居”的战略主轴下,贝壳不断创新做加法。其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已经培养出一支优质的服务者团队,为居住服务这个“人”的行业建立起壁垒。

作者:房互君

房地产和互联网研究院出品

欢迎关注、留言参与讨论

近日,贝壳二季度财报发布。发布后的两个股市交易日,贝壳美股股票大涨。

我们先来看下贝壳二季度的数据。

今年Q2,贝壳总交易额(GTV)为78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1%;净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41.4%;毛利率为27.4%,净利润13亿元,调整后净利润23.64亿元。每股收益1.08元。

存量房方面,GTV为4565亿元,同比增长16.0%;业务净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15.9%。

新房方面,GTV达到2950亿元,同比增长32.4%;净收入为87亿元,同比增长30.4%。

包括家装家居和贝壳租房在内的非房产交易服务业务同比增速显著,收入占比首次突破20%。贝壳家装家居业务收入26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91%。

贝壳平台门店和经纪人数于上半年企稳,二季度末活跃门店数4.11万家,较去年年底提升近10%,活跃经纪人数量达近41万人,较去年年底提升17%。

由于贝壳公布的二季度数据超过市场预期,尤其是每股收益超出0.63元的预期60%以上,资本市场开启狂奔模式,财报公布当日股票应声最高上涨超27%。

疫情之后,贝壳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超预期业绩增长。从市场本身来看,今年二季度,国内整体房地产市场并没有预期的强劲复苏势头,房企的二季度财报数据增少降多,这意味着,在房地产行业中,贝壳的数据显得更加突出和亮眼。

那么,贝壳做了什么,能让自己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最亮的星?

“二次创业”:

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增长

从公司发展上看,从2018年由链家升级为贝壳开始,就做到房地产交易服务领域的头部。从2018年至2020年,贝壳完成了链家直营门店和经纪人的原始积累,实现了将近4.7万家门店、49万经纪人的规模化扩张。

从这两年房地产领域的公司发展结局来看,规模是企业发展的双刃剑。在市场上升时期,企业需要迅速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但是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有规模没有效能,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拖累。

2020年,贝壳达到门店和经纪人规模的高峰,尽管其时,其全国49万经纪人仅占国内经纪人总数不足四分之一,但房地产市场逐渐趋向平稳,贝壳认为,在未来市场趋缓阶段,发展质量比规模更为重要。

2021年开始,贝壳不再以房产交易的门店和经纪人规模为核心目标,而更重视现有门店的效益和经纪人能效提升。

我国房产经纪人总人数约200万人,房产经纪门店的经纪人中位数约为10人。尽管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房产经纪人数仍有增长空间,但由于成交效率以及佣金收取比例不同,我国房产经纪人存在整体收入不高、从业时长不长等问题。

因此,相比较扩大门店规模和人员规模,企业转向提升经纪人的服务效率,进而提升经纪人的收入,使经纪人作业进入正向循环,更具有长远价值和意义。

从数据上看,贝壳体系内门店效益和经纪人能效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贝壳活跃门店数4.11万家,活跃经纪人数量近41万人。按照贝壳二季度包括二手房、新房、家装租赁等业务共计7806亿总GTV和195亿元净收入计算,经纪人人均贡献GTV为190.4万元,人均贡献收入4.76万元。

经纪人的能效提升,源自贝壳在赋能店东和经纪人上不断的思考和精细化运营。贝壳从成立之初,无论是总部还是地方区域公司,就一直设置有专门为提升城市门店和经纪人的效率的部门,以根据不同的城市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店施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贝壳2023Q2业绩电话会观点整理

经历过疫情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以及这一轮市场波动之后,贝壳管理层更加理解平台型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

2023年,贝壳提出高质量发展目标,将人店效能重要性再次提升。

在新的市场情况下,贝壳启动“大店”策略。在过往的运营中,贝壳发现,人数规模在14人以上、位置、环境、形象更好的门店,运营效率更高,也更具有抗风险能力。

贝壳找房董事长彭永东认为,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能力强的经纪人价值会进一步提升,提高其收入才能留人,“大店”模式可降低运营成本、确保效能,并通过绩效改革提高经纪人收入。数据显示,在大店策略的推动下,今年上半年贝壳找房平台门店平均店效同比提升80%。

店效和人效的提升,除了平台管理和运营能力的推动之外,新业务的加入同样成为强劲力量。2021年末,贝壳推出以房产交易为核心、家装及租赁为新增长极的“一体两翼”战略。今年第二季度,包括家装家居和贝壳租房在内的非房产交易服务业务同比增速显著,收入占比首次突破20%;贝壳家装家居业务收入26亿元,相比一季度增长近一倍。

从VR等科技手段地加入运营模式和方法的不断优化,再加上房产交易与家居家装、租赁业务之间的联动,贝壳已经翻越规模提升的高山,重新开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二次创业”。

再翻高山:

“安居+乐业”解题新市场

当下,房地产市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政策调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西安等接连落地“认房不认贷”,央行放“大招”首套、二套首付低至二成、三成;住房存量贷款利率也将下调。

紧密的楼市调控,似乎又重新点燃了房市走上平稳健康通道的预期。而有了20多年历史和房产大数据沉淀的贝壳,对市场有着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告别黄金时期,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以规模为核心的快速增长期或将不再重现,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明确,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市场正加速由卖方市场向供需平衡转变。

这就意味着,以房地产交易为核心的企业有两条路径可选择,一条为保持现有业务,通过压低价格等方式继续扩张,挤占其他企业的市场空间;第二条为提升企业效能,用现有资源和能力升级转型,拓宽新的赛道,提升创新能力,找到新的增长点。

相较而言,开辟新的赛道比保持原有阵型更为艰难,但能走得更远。

房地产供求关系变化,意味着,传统的“买房住”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市场的普遍需求,未来,以“住得好”为前提的诉求将成为市场主流,企业只有在供给侧跟上改革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贝壳联合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彭永东的理解是:“今天,我们正处于行业发展轨迹切换的当口,‘住得好’替代‘买到房’成为需求的第一位。真正关注‘人’和‘住’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到来”。

在这样的宏观判断之下,今年7月12日,贝壳正式宣布,其“一体两翼”战略升级为“一体三翼”,正式组建经纪、家装、惠居、贝好家四条事业线,并进行相应的组织架构调整。

贝壳将供给侧的发展轴线称为“安居”,通过房产经纪业务、家装、租赁及贝好家业务,以更具品质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及服务,帮消费者“安居”。

今年二季度,家装业务在部分头部城市实现了经营正循环,城市单体盈利能力持续,有望依据拓展城节奏逐步贡献更多业绩;二季度末,贝壳分散式租赁住房管理服务“省心租”在管房源规模突破12万套,最近新开业的成都海盐公寓也成为租赁市场供应端的新亮点。

在“安居”的战略主轴下,贝壳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做加法,其核心优势之一就在于,贝壳培养出一支优质的服务者团队,为居住服务这个“人”的行业建立起壁垒。

贝壳从搭建门店和经纪人分级的基础设施开始,建立店和人的能力标准;随着业务类型的增加以及服务者人群的丰富,贝壳持续通过价值观研讨、红黄线的规则管理、培训赋能与认证体系,以及构建更加合理的分配结构,建立起职业发展的正向循环,让服务者在“乐业”中沉淀服务的专业性。

未来,随着这些得以“乐业”的服务者继续在社区深耕、成为社区服务专家,他们将会是“安居”的重要力量,贝壳在居住领域的价值链也会进一步延长,早日站上“第二座山”。(完)

过往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