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鋆 实习生 邓君圣 通讯员 吴东林 湘西报道

夏末初秋,走进深山,土黄色的房屋错落在山间,鸡鸣声蝉鸣声不绝于耳,风吹进苗寨竹叶沙沙作响。一声雄浑有力的鼓声拨开云雾,穿越百年,唤醒了整个村庄。这里是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西北的麻冲乡竹山村。

近年来,竹山村以发展特色“非遗旅游”为抓手,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带动群众就业创业,探索出一套具有湘西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模式和实践经验,让传统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乡村振兴“硬支撑”。

传承非遗活动 保护传统文化

每当游客走进竹山村,这里的人就会打起苗鼓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在苗族,每逢春节、赶秋、婚嫁等重大活动,人们都以鼓乐相迎,以鼓乐作为抒发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为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展示文化魅力,使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竹山村将传统农耕文化、苗寨婚俗文化、苗族非遗文化等融入《竹山花开》情景剧、“爱在竹山”沉浸式农耕文化体验景区,让村民成为“演员”,通过真情实演让来自各地的宾客深刻感受神秘苗乡文化,体味苗族人民的能歌善舞和热情好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旗榜正在打迎宾鼓。

“苗鼓是苗家习俗,我从小耳濡目染就开始学习苗鼓,长大后打苗鼓也成为了我个人爱好。又可以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苗族花鼓传承人吴旗榜说,“在竹山村,我能把自己的爱好和工作融合在一起,通过打苗鼓这种表演形式,把非遗文化传播出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有责任去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培育非遗传承人 传承传统文化

33岁的银匠吴庆伟是县级非遗传承人,以前,锻造苗银是他家的祖传手艺,现在,他表示苗银锻造作为一种非遗手艺,他可以分享给任何喜欢银饰文化的人。“自从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手艺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成为非遗传承人,这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认可。我会以传承人的身份去带动更多非遗爱好者去了解银饰文化,把银饰文化和非遗文化传播出去。”吴庆伟对此十分自豪。

苗族传统银饰头饰品。

以前吴庆伟全家年收入只有两三万元,现在他一个人的收入就有八、九万元,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提高。凤凰旅投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刘志明表示:“我们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通过非遗活动表演或者苗银苗饰制造获得经济收入。在提高自己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也能让更多的年轻游客通过来到竹山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发扬非遗。”

非遗赋能经济发展 实现老有所依

但像吴庆伟这样能在本地就业的人并不多,竹山村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出门打工,所以村里多为留守老人。为让村庄活起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竹山村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按照每人2000元标准,引导景区及周边贫困人口入股旅游开发公司。2022年,公司帮扶共涵盖凤凰苗乡8个乡(镇)82个村2402户,帮扶脱贫户及监测对象14980人,支付委托帮扶、教育基金、村集体经济等共计410.2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妹叭正在打边子。

93岁的龙妹叭正是其中一员,龙妹叭在织锦馆内负责打边子这项志愿性非遗展演,边子即为苗服上的花边,款式多样,制作繁琐。龙妹叭从小开始打边子,技术娴熟。她一天能打3米,一米可售卖20元。加上当地生活补贴,龙妹叭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实现了老有所依。刘志明说:“公司发展文化旅游,也是为了让村庄活起来。我们要将这些非遗传承人保护起来,只有传承好才能发展好,才能创造一个更美的竹山。”

各式各样的苗服花边。

如今,漫步竹山村内,古朴的特色民居与美丽长潭岗河湖景观相映,整村绕一圈,整洁有序,清静舒爽,一路村民们闲庭信步,游客络绎不绝,昔日黯淡凋零的村庄已被激活,游客游在乡居,能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非遗赋能乡村振兴,让千年苗寨换上了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