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天高气爽,很适宜登高远眺。这个周末,笔者就和朋友去了一趟海阳市徐家店镇地界的北榆山。

登山途中,我们偶然发现不少穿戴厚实的乡民在灌木丛中忙碌。眼下虽已入秋,但午前午后仍有热意。当时正值午后,见此场景,我们多少有些不解,便走近一探究竟。

仔细观看方知,原来乡民们正在忙着“打酸枣”。酸枣树上长有小刺,在树丛中穿梭,自然要穿得厚实一些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忙忙碌碌,皆为生活。乡民们冒着如此辛苦来“打酸枣”,自然是为了换钱补贴家用。“酸枣果”的个头虽然不起眼,但其中的“酸枣核”却是上等的中药原料。近几年随着中药材市场行情的看好,酸枣核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去年笔者去莱州一处山村走访时,就听闻酸枣收购价较高。当时还以为是某一年的特殊情况。没想到,今年的行情又是如此。

在胶东半岛,酸枣成熟的时间通常还要往后一些。不过,收购商在乎的是“酸枣核”而非“酸枣果”。他们既然收购心切,乡民们自然也就想着抓住好行情。因此,这段时间在山上采“青枣”的场景,比比皆是。听海阳的乡民介绍,当地“青果”的收购价在每斤六块钱左右。

看到采摘酸枣的场景,笔者不由得想起早年“勤工俭学”的往事。笔者上“完小”时,学校尚有“勤工俭学”任务,每人需上交若干数量的酸枣核、老鸹爪(委陵菜)和波波蒿。如果超额完成,则按规定价格收购;倘若没有完成,则要掏钱补上缺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与现在相比,采摘场景大同小异,但后续流程明显不同。现在乡民打下酸枣果之后,直接卖给收购商即可。而过去各家各户勤工俭学,则需要自己将酸枣核加工出来才行。通常的工序是:先上锅蒸熟,再用水冲洗掉果肉,最后将剩下的枣核晒干。这一套流程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