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我们在端午节必吃的美食。说起它的来历,很有争议。有人说:“粽子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诞生的。相传,端午节那天,屈原投河自尽,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每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江,祭奠屈原”。

还有人说:“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我感觉祭祀行为只是信仰活动,算不上是迷信。不然,在当今的社会主义新社会里,也不可能允许扫墓和烧纸、上坟等祭祀行为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8月30日是中元节,广东汕头的一群大妈被人录了视频并上传网络。

拍摄者是这样说的:“大多数都是妇女吧,50岁到60岁吧。拿着矿泉水,还有馒头,还有那个菜,都往海里面倒。我也觉得这种行为又浪费又莫名其妙。”

评论区有汕头本地网友回应此事:“这些老人是在中元节,祭奠去世的亲人呢!”。

当地人都证实了,这是像纪念屈原一样纪念亲人,评论区里,还是有人瞎猜测:“她们在放生馒头和矿泉水,坏事干多了,这样做是为了安慰自己。”

看完全部评论,我给一位网友点了个大大的赞,感觉唯有他说的很经典、有道理。这句留言是这样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逝去了才祭奠有啥用?馒头、矿泉水扔再多,只能喂鱼喂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啊!人死不能复生。还是节哀顺变吧!与其,如此兴师动众地搞纪念活动,既浪费粮食又浪费矿泉水,还不如把这些心思花在身边的其他亲人身上。

当然,逝去的父母、亲人不能忘。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怀念他们,最好化悲痛为力量。想办法把日子过好,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

五六十岁,常常被人称之为“花甲之年”。人生苦短,尤其,到了这个年纪的人更是余生不长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已经过去,剩下的光景该考虑如何走向死亡。

真不是我思想消极,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前半辈子谁都不容易,后半辈子得学会爱自己。

首先,老人得有老人的活法。不能每天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过去再好都回不去了。

一句老话说得好:“行不下春风,望不来秋雨。”往后余生就从现在开始吧!

现在不锻炼身体,将来很难不拖累儿女;现在不亲近子孙,将来不可能承欢膝下。所谓的“享受天伦之乐”,其实,都是付出的结果。

“人生却待中年后,炉火是看纯青时”。“花甲之年”正是给晚年打基础的时候,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到了最终什么也不能带走,你会发现,一切到头来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只有我们的这具‘臭皮囊’才能陪自己终老”。

能为别人做“嫁衣裳”,难道,不是我们的能力和价值”吗?我认为,有一副不拖累别人的“皮囊”,就是活人的最大尊严。

人到“花甲之年”,为“活的有价值”和“做自己的光”这两件事奔忙才最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来难,老来难,劝人莫把老人嫌”。反过来想一下:老人为啥会遭人嫌?还不是因为没有未雨绸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