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篇文字的您,可曾想过——
我们人类有可能是这个上唯一“进化”出【语言】的生灵、
虽然目前的考古学家或人类学家还不能解释【语言】是怎样出现、演化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语言】是让猿最终成人极为关键的一环。
为了方便您理解,先为您讲述一个“鲸歌”的故事。
鲸歌,就是鲸类彼此交流时的声音,人类通常要凭借仪器才能捕捉。
一般鲸鱼发声的频率是15赫兹到25赫兹之间。
而在1992年,有位科学家无意发现,有一条被叫做【Alice】的鲸鱼,它的发声频率是52赫兹——这意味着,其余的鲸类无法与它“交流”,因为Alice就像个哑巴。
直到2004年8月,随着关于【Alice】的论文被发表,从学术界到普通社会,大家才知道,在人类依旧陌生的深海世界,有一只孤单的鲸鱼,很多年来,没有爱人没有朋友,它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这种【唯一】注定带着无法言说的【感伤】。
到了2010年,有海洋研究学院的学生注意到有个新的【52赫兹】的鲸歌出现,这意味着,也许【Alice】能遇见至少一个能“听到且交流”的同类。
不过,自2014年后,科学家再没监测到这个频率的声音。
【52】只是个很寻常的数字,也许,我们可以将其对应为【1年】——
因为一年有【52周】,放眼望去,可能还会对应为【一生】。
52赫兹,是一种孤独,它会以各种形式,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常说自己的孤独无处安放,以后也可以用【52赫兹】这种文艺的说法。
在这个世界,我们去写去唱去听去说,还是希望终其一生,至少能获得一个共鸣、一声回应。
其实,对于人类的老祖宗——那些群居的“猿人”而言,共鸣与回应在“当年”极为重要,因为一旦有一个眼尖的“观察员”发现诸如猛兽出现这样潜在的致命危险,通过刺耳的叫喊,引发其他人的注意,可以帮助“族人”迅速做好各种防御态,以避免伤亡。
这种行为,我们在今天的动物记录片也能看到。
不过,虽然动物也有各种叫声,或者像鲸鱼那样通过某种人类听不到的声波进行“交流”,但无论如何,都无法称为【语言】。
因为从生物演化的过程看,一个种群拥有【语言】,才可以说拥有【智慧】!
在这本中信出版集团新出的《人类如何走到今天》里,两位知名生物学家莱斯利·纽森(Lesley Newson)与彼得·理查森(Peter J. Richerson)为我们梳理了700万年来的人类发展历程,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风趣的行文风格,提醒我们——
人类祖先能够在各种极端气候时期生存与繁衍,不断进化,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化行为”的【迭代】。
或许只是巧合,《人类如何走到今天》将700万年来的人类发展历程分为周期不等的7个阶段,有点对应“神7天创世,最后1天造【人】”的传说。
这7个阶段分别是:起源:猿类祖先(700 万年前)、直立行走的猿类 (300万年前)、早期人类 (150万年前)、像我们一样的人类(10 万年前)、冰期的人类(3万年前)、构建今日世界(2万年前~300年前)、现代社会的另一次转型。
需要着重强调,“语言”的出现,正是在第3阶段,即早期人类 (150万年前)。
两位学者提醒我们,早期的“语言”由简单的情绪表露——想想婴儿的啼哭与喊叫,逐渐被赋予特定意义,同时,慢慢演化成一套【其他“人”也愿意遵守的规则】。
至此,“交流”成为可能,一个族群里,年老的长者会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新生代,以提升整个族群面对环境的适应力;语言的出现降低了族群里因“无法沟通引发的争斗”,相对稳定的族群关系也促成了“早期婚姻关系”的出现,家族概念由此形成。
这一阶段,早期人类因为对“火”的熟练使用,使得更安全、更能获得能量的饮食习惯逐渐出现,也拥有了利用“火”震慑、捕猎其他动物的可能。
“(使用)火”与“(发明)语言”可谓为相互促进的“进化”两大利器!
由于早期人类能够获得更安全、更有营养、结构更丰富的食物,自然选择会不断让下一代发育出更为经济紧凑的消化系统,而学习、记忆、开发获取和加工食物的技能需要大量脑力,自然选择也会让下一代拥有更大、更精细、可以储存更大体量文化知识的大脑。
发达的大脑让交流的“语言”更为高级、复杂,而其必须消耗的更多能量也迫使早期人类不断优化自己的“觅食”方式,身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也随之改变。
换句话说,古人类的外型和内里在百万年的迭代中,越来越接近今天的“人类”。
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的出现才让猿这种生物演化为“早期人类”,从此走上了“飞速进化”的“不归路”,最终成人!
其实《人类如何走到今天》是一本“深藏不露”的科普读物。
表面上,这洋洋洒洒25万字是结合了前沿基因组学、气候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的社会科学类科普读本;深入思考,我们还会发现,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拥有高度适应性的社会文化演化能力,更加重要。
回到开头“鲸歌”的例子,如果这只名为【Alice】的鲸鱼无法与同类“交流”,不仅意味着“孤老终生”,也意味着因为碰不上能繁衍下一代的异性而“绝嗣”。
换做人类,如果无法“发声”,通过肢体语言、文字,也可以与同类交流,这种“多样性”对应的正是有高度适应性的(人类)社会文化。
在早期人类诞生后至今的几十万年里,地球上出现过各种极端气候,为了生存的早期人类必然要通过迁徙以到达更能生存下去的地方,在各种新环境中,因为早期人类拥有的“智慧”,利用语言统一目标统一行动,才能让“群体的力量得以发挥”,以避免单枪匹马引战“大自然”。
放眼今天,现代人类社会面对的有些问题,正是“智慧”引发的多样化的“弊端”。
最显著的是当代生育问题,人类文明早期的婚姻是希望通过稳定的夫妻关系(稳定的性伴侣)来保证下一代生存与养育的可持续性,随着避孕技术的升级,追求性快感与生育下一代进行了分离。
而从生物演化的纯理性看,追求安全的性快感是人类的本能,而生育下一代不仅涉及生与养的风险,还涉及一个长达数年的“能量损耗”,再加上各种社会(新)思潮的影响,生育率出现下滑其实是符合人类这种独特生物的演化“惯性”的。
于广大爱阅读和思考的读者而言,通过《人类如何走到今天》讲述的“人类过往”,有助于我们重新看待现代很多社会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经历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转型给了我们更多选择,同时,也在以各种方式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
这与我们的老祖宗当年面对的情况一样。
如果说不同,自然是今天的你我可以在海量的选择前自行抉择。
我们越是理解祖先的“心路历程”,就越能在现代社会中遵循“本性”,能得到期待的共鸣和回应,安排好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