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 he goes to Limbo, or 'unconstructed dream space.'

——《Inception》

克里斯托弗·诺兰,当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再次拍出了一部大烂片,那就是《奥本海默》。

早在他拍出《敦刻尔克》时,笔者就该失去对他的信任,但偏偏他是诺兰,是那个拍出《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天才。所以在他疯狂自夸《奥本海默》多么好时,笔者再一次选择相信了他。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再一次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本海默》有多烂?烂到全片没有一个超过20秒的长镜头,3个小时都在不停地“闪”。在电影中,演员往往说一句台词就要cut,切得比《盗梦空间》还要频繁。在黑暗的电影院中,巨大荧幕上的《奥本海默》宛如一个直射你的频闪远光灯,我有朋友看完后出现了眼睛酸涩、头疼的不良反应。如果你不喜欢远光灯,那么你一定不会喜欢诺兰的新片。

《奥本海默》为什么这么闪?因为诺兰在片中疯狂地滥用蒙太奇(即镜头组接),制造了大量混乱的单元。

笔者不否认诺兰是运用蒙太奇的大师,贡献过《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中教科书般的技法。但传记片不同于科幻片,传记片非常依赖于线性叙事的代入感和长镜头提供的真实感。

诺兰想另辟蹊径,所以他拍出了一部非线性叙事+无长镜头的传记片实验,但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视听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传记片中《辛德勒的名单》《斯巴达克斯》《末代皇帝》是经典,而《奥本海默》是灾难。因为前者是在稳定的节奏中,用多个长镜头充分交代了时代、环境和人物,让观众充分代入,再将情绪引向高潮。

而《奥本海默》的问题在于,它在插叙、倒叙、非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又像多动症一样高速切换镜头,以致乱上加乱,完全割裂了因果关系和人物联系。使观众完全无法理解主角的行为,更谈不上共情。

在电影语言中,主角奥本海默博士就像曼哈顿博士一样不停穿梭在多重时空。他上一秒在接受调查,下一秒就跑过去和爱因斯坦谈话。在观众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就又捧着鲜花和爱人约会、或进入库布里克式的“物理学宇宙”——塌缩、星河,能量弦。眼花缭乱间,奥本海默又悄悄回到了室内,坐在椅子上得手足无措,仿佛掩盖自己超级英雄的真实身份。

这样一个主角,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观众根本“跟不上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太奇不打乱了电影节奏,还严重地影响了人物塑造。旧人物还没交代清楚,新人物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以致每个人物都既单薄又脸谱化。

除去龙套,《奥本海默》有超过10个主要人物,30个次要人物。在观影前,笔者认真阅读了多部奥本海默传记。可即便如此都不能跟上电影狂飙般的节奏,更不能把每个人物都对上号,试想一位普通观众前去观影,那么他怎么可能不懵圈?不发出“他是谁?他们在哪?他们在干嘛?”的灵魂之问?

就连片中的主角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中都像包工头一样可有可无,更不要说费米、玻尔、费曼、冯诺依曼等大科学家的具体作用。如果你想看天才攻坚克难、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紧迫情节?那么很抱歉电影中并没有呈现,原子弹就像定时闹钟一样,到点自动就响了。人物虽然多,但是缺乏联系和记忆点,往往说两句话就跟场景一起“闪”走了。

《奥本海默》的问题还不止于此,除了蒙太奇造成的“闪”,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过度聚焦造成的“闷”。

电影有三重叙事——奥本海默的过去线、奥本海默的现在线和“反派”施特劳斯线。其中最占用时间的是奥本海默的现在线,事实证明,这个叙事被处理得异常沉闷和无聊。它被安排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一群人不停地诘问主角,伴随让人神情不安的音乐,繁琐的举证过程真能让人感到抓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十二怒汉》那样严谨的推理过程和激烈的语言碰撞,只有配角对主角压倒连珠炮式的语言攻势,各色人物机械地轮流进场抢夺主角的戏份。以至于大部分时间里,主角都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百无聊赖、手足无措。主角如此,电影怎么可能不无聊?

为了把时间让给无聊的听证会,诺兰舍弃了所有激烈碰撞的情节——欧洲战事、原子弹研发竞赛、盟国勾心斗角、原子弹实爆。上述情节全都通过侧面刻画(角色谈话、报纸旁白)敷衍了事,就连最重要的曼哈顿计划也被简化,表现得像社区活动一样小气。

一言以蔽之,《奥本海默》虽然有华丽的叙事结构,却撑不起平淡沉闷的内核。2个小时的对话仿佛大型英语听力考试,除了“三一实验”外几乎没有兴奋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奥本海默》是一无是处吗?不是,客观来讲,演员们都贡献了出色的演技,问题主要出在导演。那诺兰是不懂电影吗?显然也不是,他只是不想真诚地对待观众罢了。诺兰早已功成名就,他大可像某些书法家写丑书一样,胡搞一通也有人买账。《奥本海默》这部披着传记皮的商业烂片,目前被各大平台奉为神作,就说明了粉丝的无脑。

诺兰和片方很聪明,他们准确地拿捏了目标人群的扭捏与造作。动用“宇宙””量子物理“”普罗米修斯“等高大上词汇连环轰炸,使小知识分子人群的恋词癖得到了极大满足。不过,在他们合伙表演个人崇拜的群像时,笔者也看清了诺兰新片的本质——诺兰皇帝的新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自由的海豹,历史学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