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人民银行猛料:个人现金存入超10万个人的新规定!

近日有传言称,人民银行计划从9月份开始实施新的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个人一次性在银行存入10万元以上的现金,必须提供本人的收入证明和资金来源证明,否则银行将拒绝受理。

这个传闻一经发布,立即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据称,甚至有人表示以后宁可把钱存放在家中保险箱,也不再存入银行。

那么,人民银行的这一新规真假如何?需要储户提供收入证明才能存入10万元现金,这一传言靠不靠谱?

一、“5万起步”,现金存取早已受管制

2017年,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现金管理条例》,这是我国首个系统规范现金管理的部门规章。该条例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现金管理条例》,个人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次性存取现金达到人民币5万元以上的,银行必须进行客户身份信息登记。

具体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证件类型及号码、联系方式等。这是现金大额交易报备制度的起点数额。

同时,银行也必须及时将大额现金交易的基本情况向人民银行报送。

报送内容包括交易的时间、币种、金额、存取性质(存款或取款)等信息。报送的格式和时限按人民银行的规定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现金管理条例》还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建立大额现金交易的名称单制度。

也就是说,需要记录每年所有达到5万元及以上的现金交易人员或企业的名单。名单内容包括客户名称、证件号码和大额现金交易情况等。

每年3月底前,银行要将上一年度的现金交易名称单报送人民银行。

可以看出,“5万元起步”的现金交易报备制度,已经成为银行防控洗钱和非法活动的重要监管手段。

一方面,它要求银行记录大额现金的流向,方便监管;另一方面,也将巨额现金交易可疑的客户身份信息上传至人民银行,防止洗钱或逃避监管。

对储户而言,每次在银行存取5万元以上的现金,都意味着交易信息会被记录下来。

目前,较大金额的现金交易在我国已经难以避开监管的视线。这帮助遏制了一些违法分子利用现金进行非法活动。

它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了大量现金流入银行后被用于非法用途的可能性。目前,该制度在银行体系已经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执行。

二、“收入证明”的真相:不必要的新增负担

“一次性存入10万元现金需要提供收入证明”的传闻引发热议后,小编对此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这个传言纯属谣传,并不属实。

“我们银行并未收到人民银行的该项监管通知。要求储户提供收入证明存在操作困难,也增加了客户的负担。”一位资深银行经理向记者透露。

的确,如果要求储户提供收入证明,将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收入证明的范围定义不清。是要提供个人的工资流水单吗?还是要提供个人和家庭的全部收入证明?这在操作上存在极大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许多普通储户都无法提供完整的收入证明。比如经商或农民的收入不固定,不能要求他们提供收入证明。

可以看出,如果实施收入证明制度,将给监管带来诸多难题。但最重要的是,它增加了客户的合规成本,也给大众的正常财产流动设置了障碍。

“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收入证明的要求能显著提高反洗钱效果。”一位监管专家表示,就成本和效果而言,这一举措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相比之下,直接查证资金流向,区分可疑交易和日常交易更加实际可行。简单地增加储户的证明负担,不仅无法杜绝洗钱犯罪,也损害了普通客户的权益。

可以预见,如果银行对普通客户提出收入证明等繁琐要求,必将招致强烈反对和质疑。在缺乏必要性的情况下,增加储户负担既不合理,也难以为继。

结论是,“收入证明”的传闻并无事实根据。这不过是一些过于紧张的监管想法,实施存在诸多障碍。

三、巨额现金需说明来源:防止洗钱最重要

当储户在银行存入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巨额现金时,说明资金来源就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这种大额现金交易会触发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如果客户不能提供清晰的资金来源,我们有权拒绝交易。”一位银行反洗钱负责人表示。

的确,巨额现金存入如果无法合理解释资金流向和来源,极有可能用于洗钱或逃避监管。因此,要求客户说明资金来源,是银行履行反洗钱职责的重要举措。

如果客户无法给出清晰而令银行满意的答复,存在可疑点,那么银行可以要求其提供进一步的资金来源证明,如资产转让合同等。

否则,这种不明来源的巨额现金存款很可能会被拒绝。事实上,大额现金交易的风险性决定了银行必须采取谨慎态度。

数百万元的现金不可能无缘无故从天而降。如果客户难以说明合法来源,银行有责任上报可疑交易,防止成为洗钱的帮凶。

同时,巨额现金交易也容易引发腐败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因此,严密核查资金来源,是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资金来源不明也可能意味着逃税问题。

可以说,大额现金存款的可疑性决定了银行必须采取谨慎态度。要求客户说明资金来源,对防控洗钱和违法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存钱难”与防范诈骗:找平衡点

近期,一些银行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采取了限制柜台取现、支付交易次数等措施,导致一些用户反映“存钱难”的问题。

这些举措出发点在于防范诈骗罪行,维护账户资金安全。但是过于宽泛的限制措施,也给正常交易带来了不便,这需要引起重视。

例如,某银行规定每日ATM取现限额只能为千元级,而且只能交易几次。这样的限制给用户的正常消费带来了麻烦。用户不得不频繁跑银行才能取出自己的钱。

还有些银行限制客户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交易总次数和金额。这让依赖移动支付的用户无法完成一些日常交易和支付。

过于死板的限制措施,也会给普通用户的正常交易增加不必要的麻烦。防范诈骗必须建立在对普通用户利益的充分尊重之上。

专家建议,银行可以采用更灵活、更智能的防范手段,如实时监控大额交易、风险预警系统、防诈骗知识普及等,而不是简单地限制所有用户。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新型诈骗手段的研究和防控。只有从根本上堵住漏洞,才能真正保障账户和资金安全,而不是提高所有人的交易难度。

在防范诈骗犯罪的同时,也需要尊重正常用户的权益,降低对他们的不必要影响。这需要银行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平衡点。

结语

可以看出,关于“存入10万元现金需要提供收入证明”的传言并不属实。这很可能是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根据片面信息得出的错误推测。

在谣言满天飞的网络时代,我们还是需要保持理性客观的判断力。新出台的政策应该基于权威渠道的官方信息,而非微博或朋友圈的一家之言。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糊里糊涂转发不明真相的消息,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这也是每一位网民需要警惕的。

让我们一起理性看待各项新举措,也期待着监管手段能越来越智能化。相信在不断完善中,我们能找到更好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