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元节,追思先人之时日。本文就以此为主题,简单聊聊胶东历史名人丘处机(全真七子之一,长春真人)的一段往事。
敬祖思亲,为国人千百来之传统。丘处机虽然年少时就出家为道,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行孝祭祖,但在内心中却也不忘缅怀父母。
这种“思亲”情怀,在他的一首《满庭芳》词中体现得相当明显。当时,正在外云游修行的丘处机收到栖霞故乡传来的消息:“有热心人帮助将其父母遗骸安葬。”他在感动之余,就写下了这首词致谢。

(▲本文配图均为栖霞太虚宫和附近庵里水库的场景,庵里水库又名长春湖)
这首词收录于丘处机的《磻溪集》中,其开头的序文写道:“余因求道,西留关中十五余年,闻乡中善士为葬先考妣,不胜感激。遂成小词寄谢云。”
词文曰:“幼稚抛家,孤贫乐道,纵心物外飘蓬。故山坟珑,时节罢修崇。幸谢乡豪并力,穿新圹、起塔重重。遗骸并,同区改葬,迁入大茔中。
人从。关外至,皆言盛德,悉报微躬。耳闻言,心下感念无穷。自恨无由报德,弥加志、笃进玄功。深回向,虔心道友,各各少灾灾凶。”
全真七子的诗词大多是结合道义而作,读起来相对晦涩。不过,从上述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直观感受到丘处机的思亲之情。

通过这首词的序言推断,丘处机父母下葬时,他本人还在关中修道。后来,他曾返回栖霞故里(滨都里),建起了“太虚宫”(又称滨都宫)。而根据清代《栖霞县志》的记载,丘真人考妣墓就在滨都宫右侧,有真人自撰满庭芳词,叙感众成坟之意。这里提到的满庭芳词,应当就是上文所说的那首。而考虑到父母安葬在前、太虚宫建立在后,丘处机为道场选的位置,也足见他对父母的缅怀之情(类似于庐墓守孝,只是因为他已经出家而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太虚宫和丘真人考妣墓旧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时尚存,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庵里水库的修建,太虚宫成为库区,原有景貌不复存在。现在看到的宫观,是后来另址重建的。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之后,栖霞县文物部门对丘真人考妣墓有过调查。笔者隐约曾在当地文史专家李元章先生处见过墓的黑白照片。可惜李老先生已于去年仙逝,暂时也不知再从何处查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