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很多人发现,“逛商场”三个字成了字面意思上的行为,主打一个“到此一游”,点到即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有网友就表示,自己进商场先买杯蜜雪冰城4块钱的柠檬水,然后去各大服装快消店转悠一圈,点评一下衣服,顺便看看吊牌价格,和朋友一起吐槽又贵又不好看的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转场去各种生活用品玩具店去逛逛,戴戴帽子,试试饰品,再去化妆品店转转,顺便被价格吓跑。

比如深圳的网友吐槽:

现在我连食物都不消费了。深圳壹方城的负一楼负二楼。一条小吃街,随便吃吃都要上百块了。而且还没吃饱。

在这之前,我来回打车路费就要接近50块,现在则是电动车辐射朝阳大悦城,合生汇,通州万达好几个商圈,主打一个经济省钱。

以前各家的奶茶换着花样喝,新品是一定要去捧场的,现在则是出门就自带保温杯,渴了喝白开水,主打一个不花钱还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衣服更是大半年都不买一回了,除非商场有清仓大酬宾;

至于要不要在商场吃饭,要看有没有便宜的折扣券。

以前在商场吃饭,花个两三百,现在一般都是吃了饭再去,或者提前买好实惠的团购券。

“因为我现在觉得外边的饭菜又贵又不健康,还是预制菜,不划算。”

这位网友坦言。

这几年,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电视剧里曾经上演的桥段成了现实:

星巴克里随时都有年轻人或者中年人坐在里面,无所事事,而这些人本应该是在职场里正常上班。

前段时间,一则这样的帖子就曾经引得无数人唏嘘。

星巴克、麦当劳或肯德基里,商场座椅甚至是图书馆,似乎永远都坐着一群假装上班的成年人,脸上写满迷茫和忧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无疑问,这些年我们越来越谨小慎微地对待花钱这个问题了。

走进商场,能不花钱就不花钱;

失业了呆在出租屋,不如走进麦当劳里吹免费的冷气节约水电。

可是就在几年前,许多刚毕业出来租房住的年轻人,还在手机里刷着一个又一个租房改造的帖子,并买来一大堆的装饰装修物料,乐此不疲。

2.

前些年,一句“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迷倒了无数刚出社会的年轻人。

他们把各种家居博主的推荐奉作圣经,老老实实买来各种各样的壁纸、ins风地毯、蕾丝窗帘,甚至不惜自己花钱贴地板,刷新漆,去宜家一趟又一趟抱回自己需要不需要的锅碗瓢盆。

房子是租的,生活是自己的,乍一听有道理,于是买买买,取悦自己,自以为是在享受生活。但是同时也忘了,生活是自己的,钱也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

花出去了,生活质量也没有提高,一不留神就掉进了消费陷阱里。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反对过度改造的声音出现在各种家居博主的帖子下:

“房子是租来的,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

“改造费时费力费金钱”

“看着好看,一点都不实用,只适合拍拍照”

“都是样板房,毫无生活痕迹”

“中看不中用,打扫这么难”

很显然,许多年轻人渐渐开始觉醒,决心不要再被商家薅羊毛,被消费主义绑架,开始追求实用主义。

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发了很多废物重新再利用的途径:

比如用奶茶杯子做漱口杯的:

搬家漱口杯不知道丢了多少了!这次直接拿奶茶杯替代,隔一段时间还可以换个品牌

还有很多看似有用,实际增加生活成本的小物件,比如:免费的笔、镜子、包包、小玩具、mini小样、杯子、一次性用品......

如果你稍微整理下家里的抽屉衣柜,总能找到这些看似有用实则不需要的杂物。

看似是免费无成本得来的,却会在生活里实打实地增加你的成本——

占地方(空间成本);

东西太多找东西费半天,打扫卫生费时费力(时间成本);

扔还是留着呢?扔了怪可惜,留着好像用不上(情绪成本)。

要知道,真正宝贵的不是物品,而是我们的时间、精力和生活。

3.

金融顾问大卫·巴赫讲过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习惯每天外出的时候,一人喝一杯拿铁。

在夫妻俩看来,这是件十分惬意的事,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理财分析师为两人算了一笔账:

每天2杯咖啡70元,1年就是25550元,30年累计下来就是76.65万元……

若每天省下拿铁的钱,这笔钱足够他们买一辆豪车了。

这就是著名的“拿铁效应”。

这里面最可怕的点在于,除了咖啡,我们在其他看似不经意的开支上,又浪费了多少金钱?

就如大卫·巴赫所说:钱的问题通常不在于收入太少,而在于开销太多。

一礼拜三五次的奶茶咖啡,办了却没去几次的健身卡,廉价劣质好看的首饰,视频里推荐的生活神器,首月只要9.9的长期续费VIP……

这些看起来毫无负担的消费,日积月累,就足以让你陷入贫困。

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一笔开支,却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掏空你的钱包。

由此可见,存钱,才是真正的富人思维。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个“精致穷”的概念。

事实上,真正的精致不会让一个人变穷,虚荣才是元凶。

就像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一味地追求超额消费不叫精致,那是爱慕虚荣的表现。

精致是一种个人气质,即在能力范围内让自己过得舒服。

比如,即使自己工资不高,但追求精致生活的品质,并且力所能及:

下班后路边买来的一束鲜花,周末犒劳自己的一顿火锅,该省的地方省,该花的地方花。

没有焦虑抑郁,而是身心的双重解放。

人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掌握获取快乐的主动权,而不是淹没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被一个又一个消费观念洗脑。

钱花出去不少,内心却并没有半分的满足,反而更加焦虑迷茫。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的论调:

“女人要爱自己,要舍得为自己花钱。”

“不给女人花钱的男人就不是真正地爱你。”

“钱不是省出来的。”

“没有哪个人是靠存钱致富的。”

“储蓄是穷人思维,消费才是富人思维。”

是不是很熟悉?

这都是商家用来诱惑你乖乖掏钱的套路。

4.

一位走出校门刚开始工作的朋友感慨:

终于开始理解为什么爸爸舍不得花2块钱买瓶水。

我以前也总不理解有人非常节俭,明明他是有条件过得好一点的。
直到现在今年公司拖欠半年的工资,每个月入不敷出,面对每个月房东的催收,我才开始明白,为什么父母会那么“抠门”。

父母这一代人很多从十几岁就去流水线干活,辛苦的不得了,一个小时才赚十几二十几块,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

外面一份最简单的米面饭,最少也要十几块,在流水线上干一个多小时,也仅仅买得起一份快餐,哪里还舍得出去吃……

就像农民的钱只是省出来,根本不用规划,因为每一分钱都只能花在刀刃上。

他们要非常努力地省吃俭用,才能勉强过上平稳的生活。

他们前半辈子是穷过来的,后半辈子是抠过来的。
因为他们更懂得:钱才是成年人最大的安全感跟底气。

而一个人20岁前的时光,不用承担生活的重担,不需要体会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当然可以过得无忧无虑。

最后她说:钱真的好难赚。

因为她发现,自从开始攒钱之后,她发现一杯奶茶能买回两天的人间烟火,一个包包就能买回妈妈眼底的快乐。

资本的阴谋有多可怕?为了让大家消费,甚至改变了生活习惯!

比如洗脸巾售卖详情页里,把毛巾贬得一文不值,几乎所有的皮肤问题都是毛巾洗脸洗出来的。

但从前的人们都是用毛巾洗脸,也没见当代人比他们的皮肤好多少啊?

说毛巾必须3个月一换的,都是卖毛巾的商家。

为了掏空我们,他们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

从此,洗脸巾成了消耗品,不得不像纸抽一样去囤货。一包一脸巾,用不到两个月,而这钱可以买好几条棉纱质地的婴儿小方巾,就算三个月一换,也能用一年。

便宜不说,柔软舒服,也更环保。

而当她浏览自己的淘宝记录时,发现自己尽管十分节俭,在淘宝上的花费也已经高达13万元。

这其中,有多少是自己本来不需要,在商家的诱导下付费购买的?

不要掉进消费陷阱冲动就开启买买买模式,买东西之前先要考虑实用性和必要性,也不要跟着博主乱扔东西,生活上物尽其用,这样可以在大多数时候避免被消费主义洗脑,保护好我们的存钱罐。

毕竟眼下的时代,拼的不是预期的未来,而是当下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