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也让中国式现代化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舆论视野。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性”与“世界共性”、理论价值及时代意义等,成为国内外论坛、智库、专家学者交流和探讨的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铁列车从湖南省首条智慧高速——湖南平江(湘赣界)至益阳高速公路上方驶过(2022年1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社

彰显了中国特色+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发挥中国优势的现代化模式,展现了中国的道路自信和战略定力,也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以人为本是鲜明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处处彰显以人为本的鲜明底色,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关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特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巴基斯坦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赛义德·沙阿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7月19日拍摄的白洋淀木栈道(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社

重视环保致力于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一些国家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可持续发展。这在气候变化危机日趋严峻的当下,对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印中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默罕默德·萨奇夫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发展道路,中国不仅重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在区域治理、全球治理方面担负起大国责任。

坚持走和平道路利好世界

与西方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截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始终把和平理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埃及前总理埃萨姆·谢拉夫将合作、和谐、和平与发展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大支柱。“中国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对自身的文化特质感到自豪,遵守国际准则,提倡互相尊重……如果所有大国都能像中国一样,世界将更和平。”法国国际政治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感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满载日用百货的X8151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2023年2月1日摄)。来源:新华社

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通往现代化的路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认为,西方的现代化是帝国主义的现代化,世界其他地方因此而受苦,而中国正开展“和平、可持续、公正的”现代化,这是对人类集体认识的宝贵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的道路不只一条”。英国知名专家马丁·雅克表示,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西方现代化“老路”遇到瓶颈之际,中国式现代化注重造福于民、致力于实现社会平等,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新路径。

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成功的现代化道路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在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看来,中国作出了巨大努力,根据自己的节奏和特点来规划自身发展道路。法国参议院副议长、法国共产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皮埃尔·洛朗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中国成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客在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戴家新村的百家宴上品尝特色美食,感受新农村“舌尖上的幸福”(2023年2月26日摄)。来源:新华社

中国努力探索出的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对于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照搬西方的现代化路径,而是根植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独特的国内条件和现实以及文化和文明土壤,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不以西方为中心的新发展范式,更为菲中两国的合作发展带来了积极变化。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威廉·琼斯指出,发展中国家从中国式现代化中汲取经验要比照搬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好得多。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或亚洲其他国家不可能按原样复制中国模式,但可以借鉴中国在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做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站在全人类发展角度提出的中国方案,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巴西执政党智库卢拉学会会长马尔西奥·波赫曼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人类发展新理念能够促进各国人民平等发展,走向共同团结的未来。

作者:李占英、王岩

编辑:赵嫱

(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长略智库)

微信排版:陈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