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楼第62回,恰逢贾宝玉的生日,众姊妹纷纷过来贺寿,闲聊几句后,大家才发现今天过生日的不止贾宝玉一人,还有三个人也是同天生日,那就是薛宝琴、邢岫烟和平儿。

  • 袭人笑道:“这是他(平儿)来给你拜寿。今儿也是他的生日,你也该给他拜寿。”宝玉听了,喜的忙作下揖去,说:“原来今儿也是姐姐的芳诞。”平儿还万福不迭。湘云拉宝琴、岫烟说:“你们四个人对拜寿,直拜一天才是。”探春忙问:“原来邢妹妹也是今儿?我怎么就忘了。”忙命丫头:“去告诉二奶奶,赶着补了一分礼,与琴姑娘的一样,送到二姑娘屋里去。”丫头答应着去了。岫烟见湘云直口说出来,少不得要到各房去让让。——第六十二回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邢岫烟,她和贾宝玉同天生日,这个信息就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紧接着第63回“怡红夜宴”,大家酣畅淋漓喝了一晚上的酒,第二天一早,贾宝玉发现砚台下压着一张贺贴,展开一看,却是妙玉送来的贺寿信笺,信上只有一行字: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曹雪芹仿佛是怕读者忘记某件事,让贾宝玉拿着信笺去潇湘馆,准备找林黛玉商量如何回信,路上偏偏遇见了邢岫烟,从而引出邢岫烟和妙玉的过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妙玉坐禅

当年邢岫烟一家人租住蟠香寺,妙玉恰好就在这里修行,两人因此相识,妙玉年长一些,而且文采斐然,于是就教授邢岫烟读书识字,算个岫烟的半个老师,也就是说:妙邢两人已经相交了将近十年。

曹雪芹的文笔格外细致,他在描绘邢岫烟和贾宝玉的对话时,在一些细节方面,遵循着现实主义原则。

宝玉妙玉坐而论道

比如一开始,贾宝玉并没有把信笺拿出来,只是单纯向邢岫烟询问妙玉的情况,邢岫烟的话就说得比较亲密,她自称:

  • 我和妙玉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第六十三回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邢岫烟和贾宝玉是同天生日,可相交十年,且对岫烟有“半师之分”的妙玉,却没有给邢岫烟写祝寿信笺,导致邢岫烟上述说的“承他青目,更胜当日”变得有些尴尬。

博庭欢宝玉赞孤儿

其后,当贾宝玉拿出妙玉的信笺,询问岫烟应该如何回复时,岫烟的回答语气就改变了,她回答的是:他(妙玉)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单看这段描写:妙玉不给学生岫烟送贺寿信笺,岫烟也对妙玉这位老师有些出言不逊。

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草舍居士读到《红楼梦》此处,就对妙玉的作为有些不满,因为其他人不知道邢岫烟的生日,尚可理解,妙玉却也如此,实在不应该,他写道:

乃妙玉有十年师友之谊,而亦若罔闻知,且恋恋于公子之芳辰而飞帖遥叩,槛外之人,世情亦复如是!——《红楼梦偶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对于邢岫烟的心理,不红君个人以为,只要邢岫烟不是圣人,她多多少少心里会有些不舒服,但以岫烟闲云野鹤的心性,倒也不至于因此对妙玉产生反感情绪,尤其是在她对妙玉的性格格外了解的前提下。

原著里,贾宝玉未拿出信笺之前,邢岫烟介绍她和妙玉相识的经历,虽然言语间拔高了两人的感情,但开头第一句说的却是:他(妙玉)也未必真心重我。

足见邢岫烟对两人关系有着充分的自我认知——两人只是半师之交,并没有达到知己的地步,所以邢岫烟在看到信笺,心里不舒服之后,应该也还是能客观看待妙玉其人的。

贾宝玉栊翠庵索梅

上述草舍居士认为,妙玉的作为是“世情亦复如是”,等于是说妙玉趋炎附势,笼络贵族公子而忽视旧人岫烟,并用“槛外人”三字来讥讽妙玉,不红君个人以为,这种态度有些过于草率了。

妙玉若果真是趋炎附势之人,栊翠庵品茶一节,妙玉为何将贾母一众丢在禅堂,反拉着钗黛进室内喝体己茶?

妙玉明知雨水不如雪水,却拿着雨水给老祖宗贾母泡茶喝,反将自己收藏的雪水专门化开,给宝黛钗三人泡茶,难道贾母地位反不如宝黛钗不成?

显然,妙玉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的个性,她看得上的人,她会用心对待,她看不上的人,自然就落了下风,即便是对旧相识邢岫烟,她也是一样的对待方式,而不是看人下菜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也正是因此,妙玉的为人难以获得读者喜欢就成了必然的趋势。曹雪芹评价妙玉“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就算给妙玉定了性。

妙玉当年为了治病,才被迫入了空门代发修行,这种非自愿的出家,是妙玉的悲剧,可在部分读者的认识里,却认为妙玉既入了空门,就应该青灯古佛为伴,好好做一个尼姑,而不应该作出世俗人的举动,比如攀比茶具、与宝玉相交、和黛湘联诗等等。

这种一刀切的解读,过于简单粗暴,很容易出现误判,因为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显然是不把人当人看,而要把人当成礼教的实现工具。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加上妙玉这种个性太强的人,言语行为处处都在跟世俗发生冲突,一旦涉及到价值观,更会引起群起而攻之的口诛笔伐,这也是为何王熙凤手上沾了不少人的鲜血,读者间喜欢凤姐者却不少,妙玉虽无害人性命之前科,但总是惹人讨厌的心理内因。

妙卿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恐怕都很难有一个好的结局。

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