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吴凤鸣

川主庙,是川渝地区的特殊庙宇,祭祀的主神是川主李冰父子。川主庙在四川、重庆十分常见。古代的老百姓以种植为主,久逢天不降雨之时便祭拜川主,以求川主显灵,可以天降甘露,以保农作物得以灌溉。以川主庙为名的地方更是不胜枚举,进一步显示出老百姓当年生活的艰辛。

我老家在青年镇湛家村店子社桃子湾,周围未见桃树,名为桃子湾,不知其名何来,老一辈也无从得知。而在老家背后100米远的一座小石头山上,有一座川主庙,现已更名为川佛寺。自我记事起,就一直听人说起这个川主庙。几十年过去,该川主庙已是几易其名、几易其貌,但它一直在那里,承载着当地老百姓的信仰和期望,以告心灵的慰藉。

周末回老家,正值农历十五,母亲不在家,听说今天川佛寺做会吃斋饭去了。几十年来,我一直没有上去看过这座寺庙,听说这几年香火不断,发展还不错,趁此,我寻着路,上去一探究竟。

一路沿着水泥铺成的石阶便道往上,我几分钟就到了川佛寺所坐落的山顶。远远地看到隐约的寺庙,周围几十棵笔直的桉树遮挡,让寺庙若隐若现。走完石阶便到了川佛寺门口,看见一个小型的钟楼,飞檐翘角,内设一个50厘米宽、100厘米高的大钟。听母亲说,每到月初和月中,都会敲响此钟,然后寺庙里便开始做祷告。

寺庙并不大,分前庭和后庭两部分,再加上周边一些简单设施,占地约两亩。寺庙前庭仅有一间房,房的正中有莲花座,莲花座前后都塑有笑盈盈的弥勒佛像,两边的墙上画有四大天王像。

走过前庭,再上几级台阶,便到了后庭。后庭宽大了许多,有一块20平方米左右的院坝,院坝正中有一香炉,此时香炉内正香烟袅袅,充满梦幻。一棵大榕树在院坝右侧,枝繁叶茂。院坝后就是一排三开间房屋。正中一间是川佛寺的正殿,约有30平方米,十多个人正在殿内念念有词,虔诚祈祷。正殿中间安放的是释迦牟尼的塑像,两边各安放有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等塑像,每个塑像前均有香炉,地上摆有草垫,以供善男信女祈祷跪拜。

正殿两边各有一间同样大小的偏房,分别约10平方米。右面一间门楣上写着“川祖庙”字样,里面有川主、黑神、龙王等塑像。听川佛寺负责人李开福(现年77岁)讲,右面这个偏房才是原川主庙的老屋,里面还供有最先建川主庙的发起人罗大攀的灵位。该寺庙信女吴世珍告诉我,里面的黑神和川主,一个辖管贵州,一个辖管四川,把他俩放在一起,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是四川和贵州交界的地方。想想万盛这片地域的构成,由桐梓、南川、綦江三地各划入一隅组成,想来也是这个道理。左面的偏房闲置,堆放着一些杂物。而在偏房的周围,还建有一些小偏房,以供住宿、蒸煮吃饭之用。

为什么要在此地建一座寺庙呢?吴世珍说,这个话题就很久远了。据说在很早以前,该地区周边到处是森林,建寺庙的地方经常有人莫名失踪,有的被吃掉只剩下脚趾、手指,村民恐慌,都说本地出妖怪。为此,本地的翁鼎洋、吴炳清、王祥明、罗大攀4人,就组织修建川主庙,以求镇妖治怪。川主庙由此而建成,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据老一辈人讲,自从川主庙建成后,香火盛旺,真没有人再莫名失踪了。

李开福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社会秩序稳定,桐梓县教育科遵照贵州省教育厅《教育实施暂行办法》(《桐梓县志》有记载),整顿各区、乡(镇)中心小学,学校教学逐渐走上正轨。由于学校少,城郊以外的寺庙大部分用作学校校址。此川主庙也被改为了学校,称为桃湾小学,而川主庙里供的那些菩萨神佛,被人们背去一些洞穴或阴凉之处存放,川主庙的功能就由此减弱下来。那时的桃湾小学较大,有两间大教室,上下两块操场,周边也散得开。李开福讲,他上的第一所学校就是桃湾小学,那时只有两个班,每个班有三四十人,当时老师有何玉新、曾方云、杨红渊、罗玉乾等人。后来听父亲讲,这几个老师也教过他,他在桃湾小学上到了四年学,五年级才到青年镇去读书。父亲说,当时由于学生太多,桃湾小学容纳不下,我们老家堂屋还作过一年的学堂。

1958年,桃湾小学搬迁到今天的湛家小学。搬迁后,有人把原来搬走的菩萨神佛又搬了回去,偶有香火供奉,依然称为川主庙。到20世纪60年代除“四旧”时期,庙宇被破毁,只剩下两面残破的院墙。

1996年,本村大户人家李开良、罗中书、杨德云三人聚在一起,商量重建川主庙之事。三人一合计,都一致同意。于是经过3年的筹备,川主庙于1999年正式动工重建,规模没有之前大,并改名为川佛寺。李开福说,原来这一带常刮大风,把种的玉米吹断,没有收成。自从川佛寺建成后,就再没有刮过那么大的风了,自然农民的收成也好了。

李开福老人的话我没有考证,不知有几分真实,但在他们心中常存一些美好的念想,我想也未必没有好处。看着这座佛香缭绕的小佛寺院,想着它经过这么多次的变迁,现在还能香火不断,那么它存在的价值就不是我们能估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