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古以来,中国就崇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手工技艺。从石器时代的裂石技术,到青铜时代的铸造术,再到近现代的机械制造,中华民族对技艺的追求从未间断。在我们众多技艺大师中,鲁班这个名字最为熟知。他被后人尊为“工匠祖师”,对中国的手工业发展影响深远。

然而,这位手艺之神在人生后期却也经历了悲剧。他所编撰的《鲁班书》更因种种原因成为禁书,人们对它既敬畏又疑惧。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这位传奇人物及其著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天生就为手艺而生

公元前507年,鲁班出生于鲁国的一个以制作木器为生的工匠家庭。家中世代相传的木工技艺,使得鲁班从小就展露出惊人的手艺天赋。据说鲁班刚学会坐椅后,父母就给他准备了最基础的木工工具,包括小锤、切略显笨重的小锯子等。其他孩子还在玩泥巴堆沙堡,小鲁班却已经能制作一些简单的物件,比如鸟笼、纺织橱这类生活用具。到了5岁时,他就能制作出比一般孩子更精致好用的小推车、蒲扇之类玩具,深受孩子们喜爱。

15岁那年,鲁班已经完全掌握了家传技艺的精髓。他不仅能够制作出非常精美的桌椅柜橱家具,木雕等装饰品也细腻流畅。更难得的是,鲁班不满足于模仿前人的作品,他开始根据生活需要和聪明头脑,创造一些新颖实用的工具来。比如改进锯子的锯齿更锋利,增加抽屉的拉环等等。村里有位木匠赞叹道:“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孩子,没有之一!”鲁班的父母也为他感到无比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10年工匠之旅

20岁那年,鲁班离开家乡,开始了为期10年的游历生涯。起初,鲁班只是想要见见更大的世面,增长见识和技艺。可是这10年的历练,让鲁班获得的远不止是技艺上的进步。他走过许多大山大川,见过各类奇花异木,见过采矿冶铁、纺织农耕的场景,这给了他无限的启发和灵感。

这10年里,鲁班不停地思考如何能让手工业变得更简单高效。他发明的墨斗、鲁班尺等至今还在使用。在山里,他发现一种特殊的齿状草,灵机一动,就研究出了锯子这个利器。锯子极大地减轻了伐木的劳动强度。随后,他又陆续研发出平水天秤、转轮纺车等等新奇的工具。这些发明让许多劳动人民受益,也让鲁班的名声传遍各地。

在这10年的旅途中,鲁班不仅获得了技艺方面的提高,也在思想情感上获得了升华。他见过了太多的贫苦百姓,这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技艺,并积极运用自己的技艺造福他人。他也更加理解人民的疾苦,并且对家人产生了更深的思念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发明惹祸妻儿

公元前490年,鲁班来到楚国。他为楚王制作了多种军事武器,其中重要的有钩强和云梯。钩强能够大大提高楚军的水战能力,而云梯则令楚军得以更轻松地攻下城池。这些发明使楚国军力大增,楚王对他极为倚重。在楚国8年的时间里,鲁班成为楚王最信任、最看重的工匠。

然而,与功成名就形成反差的是,鲁班的内心却饱受相思之苦。他非常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子,甚至还没见过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每每想到这,鲁班就觉得心如刀绞。为了能经常回家看望妻儿,鲁班费尽心思,终于研发成功了木鸢这一交通工具。木鸢仿照大型鸟类的造型制作,能载人飞翔,大大缩短了返乡的时间。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项划时代的大发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鲁班以为可以常回家与妻儿团聚时,一场悲剧发生了。他的妻子思念他,独自驾驶木鸢来探望他,可是在半路木鸢出现故障,直接坠毁身亡。鲁班的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这无疑是对手艺之神的毁灭性打击。鲁班痛不欲生,他跪在妻儿的灵前痛哭良久,直到天黑才勉强起身。

“我这毕生所学,到头来竟害了自己的妻儿!”鲁班悲痛欲绝。他开始质疑自己对手艺的狂热追求,认为是自己的技艺和木鸢之物害死了妻子,老天在惩罚他对家人的冷落。一时间,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自责之中,整日郁郁寡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心中悲痛写就禁书

为了纪念妻儿,也为了总结毕生所学技艺,鲁班开始撰写《鲁班书》。该书的上卷记载了鲁班的木工技艺,可谓是木工的入门宝典。而中下两卷,则充满了咒语、符箓等内容。其中下卷第一句“欲学此书,必先乃孤寡孤独残”的警示语,更让后人对这本书望而生畏。

其实,这正是鲁班内心极度痛苦时的写照。他在妻儿离世的阴影下,写下了许多负能量的内容,像是在诅咒后人不要重蹈他的覆辙,不要为了技艺而疏远家人。这些内容反映出他内心的自责、悔恨和对命运的诅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鲁班书》中下卷的内容更被视为妖术,于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列为禁书加以烧毁。自此,《鲁班书》绝版百年,成为人们心中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禁忌。

另一方面,工匠们在现实中地位低下,常常遭受欺压,为了自保,也会以书中妖术相威胁,使雇主不敢随意克扣工钱。这也从侧面助长了《鲁班书》不能随意翻阅的迷信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时过境迁,我们不应做囿于先入为主的偏见,而应理性看待《鲁班书》的内容。作为我国古代技艺汇编,它记载了许多可贵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理解鲁班当时的心路历程,用同情的目光看待这位可歌可泣的手艺大师。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人像鲁班那样,勇于创新发明,将技艺推向新的高度。但是我们也要汲取历史上的智慧和经验教训。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不要忘记家人、朋友和亲人,要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另外,我们要认识到,任何技术都有可能被误用甚至滥用,技术人员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今天,各种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是如“双刃剑”,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

《鲁班书》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更大的警示。让我们在继续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对我们来说,才是更大的教益。